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其中尤以恶性肿瘤为甚,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头号杀手。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死亡率在疾病死亡谱中始终位居前茅。
何裕民教授是全国知名的抗癌专家,曾荣获全国杰出青年中医、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青年教师等殊荣,在国际心身医学、肿瘤临床及中医基础理论等领域享有崇高学术声誉。潜心肿瘤临床治疗与研究二十多年,积累了万余例病例,他提出以“中医+西医+非医学手段”这三驾马车治疗癌症的全新理念,一经问世,便引起巨大轰动。他最近受国家教育部委派主编的“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一书,更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大关注。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位在中医抗癌领域有特殊见解的抗癌专家。
癌症治疗两大误区
何裕民教授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并发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至90年代的20年间,死亡率上升29.42%。2000年癌症发病人数180万~200万,死亡140~150万。目前我国每5人死亡,便有一人死于癌症。一系列的数字都在证明癌症的确是个可怕的杀手。
然而关于癌症有一句话,正好用在其居高不下的死亡率上:在因癌症死亡的人当中,有1/3是吓死的,1/3是过度治疗,剩下的1/3才是无可奈何病死的。
何裕民教授指出,在目前的癌症治疗当中有2个很常见的误区:
过分强调一把刀的作用。外科手术是实体肿瘤治疗成败的关键,但如肿瘤过大、肿瘤生长在特殊部位、肿瘤侵及大血管、出现多处转移、患者年迈、有较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和糖尿病的患者,就不适合手术治疗。
放射疗法“遍地开花”。大大小小的医院都上放疗,由于部分医生不能掌握放疗常规剂量,照射部位不准确,出现了不少问题。更有甚者,一些医疗单位为追求经济利益,不顾放疗适应症盲目治疗,造成难以弥补的后果。
独特的“三驾马车”治疗癌症
何裕民教授说,实际上,癌症治疗绝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所有化疗药物中,除甲酰四氢叶酸钙(CF)为非细胞毒性药物外,其余的都是细胞毒性药物,都是免疫抑制剂,这些化疗药物不分敌我,不能识别正常细胞与癌细胞,进入体内后对所有细胞尤其是分化活跃的细胞统统杀死。有些人无法承受没完没了的化疗,就会因过度治疗而死亡。
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强大惯性作用,很少有医院能彻底地运用“三驾马车”的治疗手法,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治疗。不过我们也可喜的发现随着对癌症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跨过了自己的局限,开始以新的观念治疗患者。
何裕民教授提出的以“中医+西医+非医学手段”这三驾马车治疗癌症。具体为:中医即以中成药埃克信为主的“零毒化疗”(以诱导癌细胞凋亡和分化来抑杀肿瘤细胞的一种疗法的简称);西医则是手术、放化疗等西医手段;非医学方面,何教授独创了“圆桌会诊”、“话疗”等手段,关心患者心理情况,提供其轻松快乐的治疗环境,得到绝大多数患者的好评。“三驾马车”也在实践中,显示出喜人的成果。
不幸中的幸运
在何裕民教授治过的病人中,徐耀珠是记者印象较深的一位。在何裕民教授主持的民生健康中心看见她时,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身材瘦小、微有驼背、深度近视,也许还不擅言词。然而,当我和她聊上后,我发现我错了。
2000年徐耀珠所在的环境学院例行体检,她被怀疑患有肿瘤,复查确诊为胰腺癌。当医生在为她进行切除手术的时候,发现那个5.5x5cm的肿块已经包裹住大血管,病属晚期,无法切除,只能关腹。家人害怕她承受不了,骗她说肿瘤已经摘除,另一方面悄悄转向中医请何裕民教授诊治。
徐耀珠一边和我聊着自己的这些病情,一边笑自己总是大大咧咧、搞不清状况,直到有一次父亲说漏嘴,才知道自己的身体里还留着那个肿瘤。然而即使知道了真相,徐耀珠也没有太过放在心上,在家养病5个月后,感觉良好的她便要求回单位正常上班。
2003年5月徐耀珠因为胆石症,再次入院进行胆囊切除术。动手术的医生正巧和3年前那为她开过一刀的医生是同一人。令这位医生惊讶的是,徐耀珠的胰腺已经完全正常!
胰腺癌素有“癌症之王”的称谓,它的手术切除率低,对化疗不敏感,且该病晚期对患者具有很强的摧残性,患者极为痛苦,生存质量差,常彻底丧失劳动能力。
然而,对徐耀珠来说,这些可怕的形容都有点遥远。最初她不了解自己的病,而且似乎也没有兴趣去主动了解,因为她认为那不过是自己吓自己。后来在民生健康中心的“圆桌门诊”里,听别人说自己的病多么严重,她也只是听听而已。点点头,“哦”一声,继续坚持吃中药,饮食也清淡了许多,然后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今后想必也会如此。
和什么事都不上心,总是露出简单笑容的徐耀珠相反,62岁的杨英其老伯的性格里,多少夹杂着胆小这点。2004年12月8日,杨英其被确诊为肺癌,左下肺有3cm的肿块。当时已经答应开刀的他在临手术前退缩了,老人的传统观念里,在身体上动刀是对身体的极大伤害,而且万一有什么差错无法挽救。
虽然害怕种种,但杨英其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说:“这个病发生了,就成了事实,重要的是看清这个事实,然后去面对它。”他选择中药继续治疗,而后自己也买了书,来了解肿瘤,慢慢地他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改变。
“第一,我的饮食变得有规律了,而且更加均衡营养;第二,我变得重视睡眠了,现在每天都午睡1到1个半小时,晚上也照睡不误;第三,知道要乐观,要和人交流了。”当我询问生病让他得到了什么时,杨英其掰着手指,一一道来。
2005年9月20日,杨英其去医院复查,CT片上原本的白色毛刺状肿瘤,已经几乎消失,只留下一条模糊的细缝。
徐耀珠和杨英其是幸运的,但他们有的并不是只有运气。在民生健康中心,有统计表明平均五年的生存率为70%,也就是说像他们这样的例子,一抓就是一把。活下去的几率比一般人想象的要大得多。他们会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告诉你,癌症是一个难治的病,但决不是一个缺乏希望的病。
开放式的“圆桌诊疗”
何裕民教授说,肿瘤界有一个说法,说得癌症的人中1/3是可预防的,1/3是可治愈的,1/3是能延长其存活时间的。多年来,癌症的可怕在被反复重复的同时,慢慢夸大,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而这种恐惧又加剧了癌症的死亡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治疗肿瘤的手段和技术在不断进步,科学的认识肿瘤,走出癌症的误区,就会清楚的了解到癌其实并不可怕。
何裕民教授说,对癌症患者来说,心理支持特别重要。他认为,象徐耀珠那样的胰腺癌患者之所以能获得“奇迹”般的再生,很大方面归功于她乐观的处事态度。何裕民教授为了带给癌症患者一个轻松的治疗环境,特创了“圆桌诊疗”。他针对肿瘤患者的特殊心理,打破了一对一的传统问诊方式,采用全开放式诊疗:一个大房间,一张椭圆形大诊疗桌,候诊病人依次围桌而坐,何教授带着他的博士生按序会诊,等候的病人则可以互相自由交谈、或听取病友战胜疾病的介绍。这便是“圆桌诊疗”。一般说来,老病人大多比较乐观,而新病人情绪波动较大。由于“同病相怜”,病人之间的交流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很大,老病人的乐观情绪往往很快就能感染和改变新病人的悲观情绪,有利于对疾病的治疗;而何裕民教授除了对患者的疾病对症下药外,还针对患者的心理做好疏导和安慰工作。在这里,似乎不太像看病,倒有点像老朋友们聚会、聊家常,平和、轻松、热烈和快乐。
癌症治疗的手术切除利弊谈 癌症治疗的手术切除、化疗,效果明显了然,但往往容易复发或转移。何裕民教授说,事实上癌细胞在一般状态下按倍数增殖,对其杀伤时却只能服从一级动力学的原理,按一定比例而不能全部杀死恶性肿瘤细胞。也就是说癌细胞永远不会被杀伤为零。如果不进行系统调整就会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象。
人心常常会因一些因素而改变,坏人经过教育也会变成好人。
何教授说,癌细胞也是如此。1961年Pierce等发现小鼠睾丸畸胎瘤细胞可自发的分化成良性或正常细胞。之后很多医学家们便致力于对肿瘤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将之分化为正常细胞。我国也将这一课题列为“八五”以后医学科技攻关的公开招标项目。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中医药成了开发癌瘤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热点。天然中药不仅低毒,而且还显示出良好的诱导癌瘤细胞分化作用。我国学者最近10多年,已发现几十种中药提取物显示出诱导肿瘤细胞分化的作用。
古人打仗有时很是狡猾,常常会散布一些虚假消息,让原本固若金汤的敌方部队产生内部分歧,内讧到一定程度,对方就会自行土崩瓦解。于是不会一兵一卒就能轻松取胜。所谓“离间”也是一门学问。
放到肿瘤治疗上,我们称之为“诱导细胞凋亡”。何教授解释说,细胞凋亡是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细胞自杀行为。自1992年英国科学家Hickman等首次提出将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为肿瘤治疗研究中的主要目标和手段以来,肿瘤细胞诱导凋亡治疗逐渐成为国际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
何教授说,可见治疗癌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它并非是让人毫无对策的恐怖之症,重要的是没有必要死盯着一种,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各种方法共同出击,才是正解。
何教授还说,我曾在民生健康中心和一个癌症患者聊天,他说他身体里的肿瘤有10公分,医生声称他只能活3个月。那是去年8、9月的事,1年多后的现在他还好好的坐在我面前,带着颇有些骄傲的神色告诉我,有一次他去医院复查,又看见那医生,于是就高声和 他打招呼:“医生!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上天不会给人设下绝路,再往前跨一步,也许就能看见新的世界。
(新华网上海频道编摘自《健康财富》2005年第46期)
背景:中医教改推行名教授领衔著书硕果累累
新华网上海频道报道 日前,全国中医基础理论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举行,这是由国家教育部委托的,由20多个省市中医院校50多名高年资医师和副教授参加的研修班,从内容规模和形式、学说,都是全国第一次。研修班取得了圆满成功。
对传统中医学科进行分化和深化,在原先一两本原著形成几本课程的基础上,分化和深化出十多门系列骨干课程。这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在20多年前就开始尝试开了全国之先河,并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广受全国高等中医教育界重视。这次培训所用的教材,就是由著名中医学家、该校博士生导师何裕民教授任总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系列分化教材,共计十一本,这些教材大多由年富力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中青年教授任主编,体现了上海中医教育的新生力量人才济济。同时,该套教材不仅很好地承继了传统,而且,紧跟时代、贴近社会、大胆创新,形成了很多亮点,比如在何裕民教授主编的《中医学导论》中,明确提出:医学还有“增悦”原则和功能,应把增加病人愉悦快乐作为医师的职业追求之一。由胡冬裴和张挹芳教授分别任主编的《中医藏象学》和《中医病因病机学》,不仅系统承启了传统中医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加以升华、提炼,以现代方式加以阐述,并汲取了诸如“体质学说”、“亚健康”等具有时代气息的中医新内容;由王忆勤教授主编的《中医诊断学》、《中医辨证学》既承启了传统,又结合现代,时代气息浓厚,已广为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所选用。
由陈晓敏教授主编的《中医古典理论精华》,则以精炼和轻松的现代语言,把深奥、苦涩的《内经》等中国传统中医理论精华加以阐述,深受当今莘莘学子的欢迎;由张再良教授任主编的《中医古典临床精华》则第一次将丰富的古代中医临床精华集中加以体现,且合理加以归类,并以活泼的笔墨做出阐述,以符合当今中医药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此外,叶进教授和张伟荣教授分别任主编的《中医防治学总论》和《实验中医学》等也广受与会全国中医教育界专家好评。特别是何裕民教授主编的《现代中医肿瘤学》与会专家更是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认为该教材以扎实的临床资料为基础,对近20年来中医肿瘤学的进展作了系统介绍,且充分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强调要重新确定中医在肿瘤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倡导以人为本,调整为先,零毒抑瘤,并在许多具体做法上,如快乐门诊、圆桌诊疗、关爱“话疗”等进行了大胆探索,在诸如胰腺癌、肝癌、老年肿瘤的防治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标志着中医肿瘤诊疗新体系的建立。而这些,必将对新时代的中医教育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