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法国居里研究所发现了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癌细胞形成的分子机理。正常细胞变为白血病细胞不仅需要无限增殖同时还不能变为专化细胞。研究发现Kit受体上具有自主活性的基因突变体致使缺乏外界信号的细胞发生增殖,结果发表在12月12日的《Cancer Cell》杂志中。
血液细胞由骨髓中的干细胞发育而来。为了适应生长需要,干细胞会分化成3种血细胞的前体细胞:红细胞(红血球)、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和血小板。这些细胞成熟后就会在血液中释放。
白血病是极具危害性的血液疾病,其特征是血液细胞无限增殖。淋巴系白血病会影响淋巴细胞,而髓细胞性白血病主要影响其它类型的血液前体细胞。急性白血病与成熟血细胞的完全缺失及骨髓中大量细胞在成熟早期被阻断有很大关系。
法国每年约有5000人罹患急性白血病,而且疾病的类型多样。其中70%的人患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而60岁左右的人群最易患此病。
红白血病也是髓细胞样白血病的一种,其分子机理复杂,且很少由单个因素导致。研究使用与人瘤发生相似的鼠类模型,都是遗传异常的结果,这些遗传异常导致细胞脱离分化、生长和程序性死亡的控制机制。
对于红白血病,研究人员用“two-hit”模型来解释,尽管目前还没有得到进一步验证。红白血病是两种类型突变体共同导致的结果,一个是增殖优势,另一个是分化阻断。
居里研究所Fran?oise Moreau-Gachelin等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这种两步机制及其作用方式。他们将编码转录因子spi-1/PU.1的突变基因转入老鼠体内,这种因子的超量表达会导致鼠类红白血病,因此是人类白血病研究的较好模型。
鼠类白血病的特征是首先阻止红血球前体细胞的分化,接着诱使细胞无限增殖。第一步是由spi-1/PU.1的超量表达所致,第二步的原因尚不清楚。
通过对编码Kit受体的基因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在86%的瘤中存在基因突变体。
Kit受体就像个开关,中转内部激活信号途径的细胞信号。研究发现在信号途径到达受体之前会“打开”白血病细胞并激活细胞增殖。研究人员同时发现,Kit受体的突变是细胞无限增殖的原因。
“two-hit”模型已经被验证:当spi-1/PU.1基因反常表达且Kit基因发生突变时,正常细胞就会转变成有害细胞,Kit基因突变体是急性白血病中将红血球前体转变为癌细胞的重要因素。
这些肿瘤生长过程中相关因子的揭示将有助于研究人员发现更新更有效的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疗法。(李雪华译)
原文见:http://www.innovations-report.com/html/reports/life_sciences/report-5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