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研究人员发现癌症发病过程中一个关键途径与EB病毒蛋白(Epstein-Barr Virus,EBV)之间存在联系,EBV是一种已知在多种EBV相关癌症中表达的病毒。
该发现证明了一个癌症发生新机制——EBV能将人类免疫系统中的B细胞转化为癌细胞,进而导致B细胞淋巴瘤。研究人员发现EBV核抗原关键蛋白EBNA3与成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的降解相关,它是细胞增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分子制动器。
宾州立大学癌症中心肿瘤病毒计划的负责人、微生物学教授Erle S. Robertson博士等的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
成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Rb)是细胞增殖与循环调节过程中一些相关基因的主要调节因子。在细胞核内,Rb与E2F正常的连接可关闭与细胞增殖相关的基因表达。
通过培养人类细胞并使其感染EB病毒,研究人员发现EBNA3C恢复了一组SCF复合体的分子功能,这些分子将泛素附着在Rb上。如果Rb缺失,细胞就会无限生长。
EBV是疱疹病毒家族的成员,是一种相当常见的人类病毒,它在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等癌症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AIDS患者、伯基特淋巴瘤、何杰金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同时还能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症。据统计,有95%的患者感染EBV,但不出现明显症状。
目前,研究人员正试图阻断B细胞中EBNA3C引起的分子信号过程,借以研制与EBV相关癌症的治疗新药物。阻止EBV的循环过程为治疗EBV引起的B细胞淋巴瘤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点很重要,目前的最新治疗药物(CD20单克隆抗体)对大部分患者而言没有疗效。
因此有望从该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疗法,进而应用在移植和免疫受损患者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治疗中。(李雪华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