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美国生物学家弗兰克·麦考米克宣布了一项令全世界惊喜的发现:对腺病毒实施基因工程改造,然后将其注入肿瘤患部,“人造病毒”会高速复制和释放,最终撑破肿瘤细胞,——溶瘤病毒由此得名。只可惜,溶瘤病毒虽然瓦解了肿瘤本身却对已转移的肿瘤细胞“束手无策”,美国方面的临床试验因此暂停。
“夭折”项目获新生
更令世界意外的是,这项几近夭折的科学研究,在人称“张江药谷”的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获得了重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H101(重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不久前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准上市的抗肿瘤溶瘤病毒。
上海三维生物医药的研发团队再上层楼——发展出溶瘤病毒结合系统免疫疗法治疗全身及转移肿瘤的新策略。中国人在溶瘤病毒研究的“桂冠”上摘得了一颗大“珍珠”,就连麦考米克也特意发来邮件表示感谢
。
用专家的话来说,经过10年的努力,生物医药产业该有的要素张江都有了,创新集群雏形已具,就像一粒粒璀璨的“珍珠”已经串成了一条迷人的“项链”!
创新要素万事皆备
“十五”期间,上海生物医药制造业保持了年均15%的增幅,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提升。去年,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275亿元,同比增长16.1%。2003-2005年,上海累计申请生物医药发明专利3066项,其中获得一类新药生产和临床批文48个,是“八五”和“九五”总和的6倍多。
过去5年间,上海科学家在《科学》、《自然》和《细胞》三大生命科学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占整个中国的半壁江山。
本市不仅涌现出十多家骨干企业,培育出一批疗效独特、自主创新的拳头产品,而且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研发支撑体系,吸引着罗氏、诺华、礼莱等著名海内外研发机构纷纷落户——未来更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诞生,自是不愁。这不,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已构建300种筛选模型,服务对象遍及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近3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
新药屡创“世界第一”
“药谷”里卧虎藏龙,现已拥有2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并以每年10——15家的速度递增,在这其中诞生了不止一项新药领域的“世界第一”。
全球首个上市的重组改构人肿瘤坏死因子,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破坏肿瘤组织的新生血管,从而发挥对肿瘤直接而又致命的杀伤力:和野生型人肿瘤坏死因子相比,活性提高了3倍,毒性降低了90倍。自从在“药谷”诞生以来,其销售额已近亿元。
国际上唯一采用融合蛋白思路研制的疟疾抗原——重组疟疾疫苗,被世界卫生组织和比尔·盖茨基金会慧眼“相中”:一期临床已在我国国内完成,二期临床将在我国和非洲两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