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报道:近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低外显率的基因缺失会导致颅内肿瘤,也就是垂体腺瘤。尤其是个体携带缺失基因时会容易感染分泌生长激素的肿瘤,而生长激素过量会导致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研究人员使用DNA芯片技术对这些基因缺失进行鉴别,进而了解相关的遗传方式,如对一个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遗传缺陷基因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5月26日版中。
由Lauri Aaltonen教授和Outi Vierimaa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提供了对易感垂体腺瘤的遗传学基础进行研究的最初结果,垂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5%。
最常见的激素分泌垂体肿瘤类型主要是过量分泌催乳素或生长激素(GH),而这两种激素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能解释肿瘤的发病率。GH分泌过多会引起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特征有面部特征粗糙、下颚突出和骨端扩大。
未及时治疗的肢端肥大症具有潜在的严重性,能导致发育迟缓,并且早期诊断也非常困难。而巨人症是出现过度的直线性生长,这主要归因于在儿童时期和青春期在GH分泌过量时骺生长板仍然没有关闭。
研究人员检测了芬兰北部的3个垂体腺瘤疾病家族,他们推测一个先前没有成型的低外显率垂体腺瘤遗传因子(PAP)可能是促成局部地区产生疾病的原因。
PAP表现为非常低的外显率并且易感生长激素瘤和泌乳素瘤,不能很好地适应任何家族垂体腺瘤综合征,而低外显率意味着遗传因素相对较少容易感病,而且是罕见的疾病。
研究人员利用芯片技术发现AIP基因突变体是致病的潜在原因,对这些基因功能做进一步测定证明了垂体腺瘤发生进程中的一些信息,包括潜在的药物靶。
原文出处:
Pituitary Adenoma Predisposition Caused by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AIP Gene
Outi Vierimaa, Marianthi Georgitsi, Rainer Lehtonen, Pia Vahteristo, Antti Kokko, Anniina Raitila, Karoliina Tuppurainen, Tapani M. L. Ebeling, Pasi I. Salmela, Ralf Paschke, Sadi Gündogdu, Ernesto De Menis, Markus J. Mäkinen, Virpi Launonen, Auli Karhu, and Lauri A. Aaltonen
Science 26 May 2006: 1228-1230.
Molecular and genealogical data from a Finnish population show that benign but health-threatening tumors of the pituitary gland are caused by mutations in a regulatory gene.
Abstract »| Full Text »| PDF »| Supporting Online Material »|
拓展阅读:
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信号转导途径在恶性肿瘤中的作..
垂体肿瘤
垂体腺瘤-健康频道
嗜碱性细胞腺瘤(basophilic adenoma)-生物谷图片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及其生物学效应-健康频道
垂体巨腺瘤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Anterior Hypopituitarism-健康..
什么是类癌和类癌综合征?-健康频道
遗传病与肿瘤的基因诊断
垂体瘤(Pitutary adenoma)
垂体瘤。CT平扫(上左图)示鞍上池大部分闭塞,局部可见一圆形略高密度病灶,其内可见条状钙化。增强(上右图)示病灶均匀强化,边界清楚,周围无甚水肿。冠状面(下图)示垂体瘤向鞍上、两侧鞍旁及蝶窦内生长,鞍底骨质吸收、破坏,以右侧为著。
垂体微腺瘤。CT冠状面增强示垂体中央一小低密度病灶,局部鞍膈膨隆。
垂体瘤。鞍内病变向鞍上、鞍下和鞍旁延伸,视交叉明显向上移位,鞍底左下倾斜。病灶边缘较光滑,T1加权(上图)大部分为圆形或类圆形的低信号囊性区,其余为中等信号实性区。增强后囊变区无强化(下图)。
垂体微腺瘤。MR冠状面T1加权示垂体右份一圆形无强化低信号区(黑箭头)。
[病因病理]
垂体瘤属良性上皮源性肿瘤,累及垂体前叶,占颅内肿瘤的10%-18%,以女性多见。根据有无激素分泌,将该瘤分为功能性(占75%)和无功能性(占25%),有分泌功能者可再分为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促性腺腺瘤等。依肿瘤大小分微腺瘤(直径<10mm)和(大)腺瘤(直径>10mm)。
[临床表现]
无功能性的垂体腺瘤通常诊断较晚。肿瘤压迫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压迫正常垂体腺出现垂体功能低下。侵犯海绵窦可出现第3、4、5颅神经障碍,向上延伸至第三脑室或孟氏孔可引起脑积水。有功能性的垂体瘤发病初期即可发现,大多数属于微腺瘤。泌乳素瘤表现为乳溢-闭经综合征。嗜酸细胞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影像学表现]
垂体大腺瘤
1.CT表现:
①鞍内占位,多呈圆形,可向鞍上或向两侧生长,平扫多为等密度(占63%)或高密度(占16%)。
②16%的肿瘤内有出血,急性出血为高密度,以后为等密度或低密度。
③蝶鞍扩大,鞍底下凹变薄、侵蚀或破坏。
④增强扫描后肿瘤多为明显强化。
2.MR表现:
①鞍内软组织肿块,大部分边缘光滑,向鞍上、鞍旁或鞍下延伸。
②T1及T2加权肿瘤实性部分呈等信号。
③病变可包绕、推压双侧颈内动脉、同时使视交叉受压移位。
④瘤体内部可囊变、坏死,大的肿瘤常压迫第三脑室,引起双侧脑室积水。
⑤增强后,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
垂体微腺瘤
1.CT表现:
①垂体内异常密度区,多为低密度。
②垂体上缘突起,尤其是局限性不对称性上突,常提示一个潜在的腺内肿块。
③垂体高度异常,一般直径高于8mm为异常,但18岁-35岁正常女性垂体直径可达9.7mm。
④垂体柄偏移。正常垂体柄位正中或下端极轻的偏斜(倾斜角为1.5°左右),若明显偏移肯定为异常。
⑤鞍底骨质变薄、侵蚀和下凹。
2.MR表现:
①垂体局限性异常信号,T1加权较正常垂体信号略低,T2加权分界不明显。
②垂体上缘局限性膨隆,垂体柄移位。
③鞍底向下呈浅弧样凹陷。
④动态增强早期,正常垂体强化明显,瘤体不强化或强化轻微。
⑤结合实验室检查,相关的内分泌异常。
[鉴别诊断]
垂体大腺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①颅咽管瘤:常为囊性或囊实性,多有囊壁钙化,且以鞍上病变为主,几乎不侵及鞍底。
②漏斗星形细胞胶质瘤:肿瘤本身的形态虽与垂体瘤相仿,但肿块不累及鞍底骨质,部位偏后上。
③动脉瘤:病变多在鞍旁,瘤壁常有钙化,瘤内有血流的区域强化显著。
垂体微腺瘤需与以下病变鉴别:
①垂体囊肿:增强扫描病灶不强化,在CT或MRI的动态增强扫描呈低密度(或低信号),而延迟扫描病灶强化,则可排除囊肿。
②正常垂体:10%的垂体功能正常可出现局限性低密度灶,其中一些为中间部的解剖变异,没有内分泌症状的垂体低密度直径在5mm以下者诊断垂体微腺瘤应谨慎; CT发现直径小于3mm的低密度区,还应注意排除伪影。在同一层面采用高分辨重复扫描或平扫与动态增强相结合,有助于肯定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