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谷援引台媒报道,台湾中山大学特别成立“亚太海洋研究中心”,在台湾本岛和离岛海域,记录超过150种海蛞蝓,更发现有10种新种海蛞蝓。负责这项研究的台湾中山大学教授莫显荞表示,未来将进一步研究海蛞蝓不怕毒的特性,应用于生物医疗的可行性。
莫显荞说,海蛞蝓是海中的无壳蜗牛,由于缺乏外壳保护,多彩的海蛞蝓躯体演化出含有剧毒性的物质和鲜艳色彩,有“海底宝石”之称;而全球大约有2700到3000种海蛞蝓;台湾中山大学的亚太海洋研究中心,则是在澎湖西南海岸发现了丰富的海蛞蝓,一年来共累计记录了61种,占台湾及离岛种数的4成。
莫显荞指出,海蛞蝓靠着海棉和水螅维生,还能连同水螅的带毒刺细胞一起吞入,进一步转为自身的防卫系统,却没造成任何伤害,因此也将评估这个特性应用在生物医学的可行性。他说:在海蛞蝓的身体上有一些化学分泌物,很可能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功能,我们也希望把那些化学物质,可以用于细胞的消化(存活)研究,譬如说癌细胞的消化(存活)。(引自中国台湾网)
附:海蛞蝓是甲壳类软体动物家族中的一个特殊的成员。它们的贝壳已经退化为内壳。壳质薄而易碎。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壳皮,壳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泽。海蛞蝓的贝壳呈卵圆形。螺旋部分很小,而且只有2到3层螺层,螺塔相当低平。壳顶部呈斜截断状,通常雕刻有精细的螺旋沟。海蛞蝓的软体部分外翻,可以包住内壳。软体部分呈现白色或者淡黄色,肥厚而扁平,宽大呈长方形或者狭窄呈细筒状。海蛞蝓的头部很大,几乎等于身体长度的1/2。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雌雄两个生殖孔间有卵精沟相连。海蛞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海域中。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目前已经发现的海蛞蝓有11种,生活在海岸边的潮间带水区的泥沙质海底。在水深5000米的地方和寒冷的极地也能找到海蛞蝓的踪迹。海蛞蝓用头部挖掘泥沙,吞食小型无脊椎动物,是典型的食肉类软体动物。在繁殖期内,海蛞蝓互相交尾产卵,卵呈长筒圆柱形,用胶柄固着在海底的砂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