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教授指出,阻碍国内外科技界多年的艾滋病防治重大科学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一是艾滋病毒(HIV)的自然感染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二是HIV呈整合型感染,病毒成为人细胞染色体的一部分,难以清除,抗病毒治疗必须持续终生,从而导致治疗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发生;三是HIV感染长期静默不易察觉,从感染到出现临床症状平均需要七八年,对个体和群体的早期诊断都很困难。
邵一鸣指出,过去26年中,世界各国对艾滋病防治资金投入成倍增长,使得艾滋病防治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很多成就,其中抗病毒药物的研究进展最为显著,使得艾滋病从致死性疾病变为慢性可控制性疾病。然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目标还远远没有实现。原因在于艾滋病病毒具有自身特点。至今为止,科学界依然对HIV感染后不能产生有效保护免疫的原因知之甚少,因而特异性预防手段——艾滋病疫苗研究面临空前的科学挑战。尽管目前开展了100多项临床试验,但已经完成的Ⅲ期临床试验均以失败而告终。为扭转这种不利局面,国际上出现艾滋病疫苗联合攻关的新潮。
邵一鸣指出,目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满足艾滋病防治的需要,研究项目过小,创新少,队伍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在类似疫苗的项目中,上游研究缺乏产业链支持,技术或产品转化乏力。
要改变这一状况需要制定长远的科技规划,加强资源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