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高高的喜马拉雅山上,一闪而过的微弱黄光吸引了Paul Egan的视线。这株罂粟科植物迷住了这位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博士生,那时,他正在研究喜马拉雅罂粟科若干物种的生态学问题。Egan详细记录了发现的这种黄色花朵,并暂时将其归为新品种。
但是,Egan最终发现,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其他科学家就收集了这种花的样本,但是却没有意识到它是新品种。这些样品在储物柜里度过了约50年的时光,直到Egan在Phytotaxa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这种绿绒蒿属植物的正式描述。
实际上,这种延迟并不罕见,最近发表在《当代生物学》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平均而言,从首次发现一个新物种的样本到在科学文献上发表该物种的描述,之间常常相隔超过20年。研究人员称,甚至一些已经采集样本的生物体,在被编入文献之前就已经灭绝了。
为了量化发现和出版间隔的时间,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生态学家Beno?觘t Fontaine和同事调查了2007年正式发表的16994种新物种。研究人员从中随机挑选了600个物种详细分析。结果发现,这些物种从最初被发现并采集样本到在科学文献上正式发表,之间平均相隔21年,中间数值为12年。Fontaine将这个时间差称为物种的“闲置期”。
尽管,关于一个物种“闲置期”的概念并不新颖,但是之前从未在数量上进行过测量,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物种探索国际学院主管Quentin Wheeler表示,实际上,在之前的几个世纪中,新采集的物种在写成论文之前,都会被例行公事地尘封数十年。
采集样本,然后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必须详细检索文献,以确保之前没有人定义过这个物种。研究人员还要到不同的地点检验其他的物种,或使用DNA证据帮助判定潜在新物种的身份。“这种论文十分有用,它们帮我们识别了研究过程中的瓶颈。”Wheeler说。
Fontaine和同事还调查了可能影响物种“闲置期”的各种因素。出乎意料的是,业余收藏家发现的新物种的平均“闲置期”为15年。那些被来自于个人平均收入低于3.5万美元国家的研究人员发现的新物种的“闲置期”更短。并且,新水生物种的“闲置期”也比新陆地物种的明显要短。
一些非科学因素似乎会增加“闲置期”,Fontaine说。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并不常刊登简单描述新物种的论文。因此,一个年轻的研究人员为了获得终身职位可能会选择更复杂、基于假设的论文发表在好的期刊上,并搁置一些描述发现的论文待以后发表。这也能解释为何业余爱好者却能更快地发表自己的新发现,Fontaine指出。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近年来物种灭绝率升高,一个物种在“闲置期”内就可能走向灭绝,而且一些物种在被发表时也已经濒临灭绝,美国拉西瑞亚大学生物学家Lee Grismer注意到。“12年的中值‘闲置期’是一个悲剧。”他说,“这样我们将无法保护生物多样性。”Fontaine也十分赞同:“我们很难保护自己不知道的物种。”
为了减少物种的“闲置期”,动物学术语命名国际委员会规定,新物种被在线发表也受到官方认可。但是,研究人员预测,这一行动最多能缩短数月时间。(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16/j.cub.2012.10.029
PMC:
PMID:
21 years of shelf life between discovery and description of new species
Benoit Fontaine , Adrien Perrard and Philippe Bouchet
A large part of biodiversity is still unknown, and it is estimated that, at the current pace, it will take several centuries to describe all species living on Earth. In the context of the ongoing sixth extinction,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ventory of living biota is an issue that reaches far beyond the taxonomic community. However,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accretion of known specie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Here, we study how long it takes from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a specimen of a new species to its formal description and naming in the scientific literature a period we refer to as a species shelf life. Based on a random set of species described in 2007 across all kingdoms of life, we determine that the average shelf life between discovery and description is 21 years. The length of the shelf life is impacted by biological, social and geopolitical bia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