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数据已成为巨大的社会财富。它贯穿科技活动全过程,渗透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整个社会发展。”10月23日下午,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这一论断,指明本次会议的意义所在,并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
当天,路甬祥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周光召,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CODATA主席Shuichi Iwata,国际科学联合会前主席Jane Lubcheno,乌克兰科学教育部部长Stanislav Nikolaienko,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等出席会议。适逢CODATA成立40周年,全球3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参会。
“科学是一种人人可以理解的语言,而数据是科学语言的基础。”Iwata指出,科学数据越来越成为科技进步的基础支撑。与会专家认识到,信息化革命对科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研信息化进程将促进人类的科技创新,并为对科学数据的高度整合应用、转化为知识以及共享传播提供了可能。路甬祥还指出,从竞争的角度来看,“知识、信息和数据,已成为信息时代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战略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及其管理与共享水平,已成为一项衡量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据介绍,本次会议关注的主要领域,包括数据的共享、归档、保护和安全,以及人们在把握“数字机遇”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和其他因素所面临的障碍和不平等问题。专家希望,在一路狂奔的科技创新和人道主义精神之间取得平衡,以在科学数据“产”群体与无“产”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上搭起共同发展的桥梁。为期三天的会议围绕“信息社会的科学数据与知识”的主题展开。
10月23日,徐冠华应邀在大会上作主题报告《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徐冠华说,中国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列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战略研究20个重大专题之一,并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实施纳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经过近5年努力,全国初步形成了科学数据共享的氛围和服务意识,制定了数据共享的标准体系框架和23个顶层标准;通过资源整合与共享,盘活了超过250亿元国家投入产生的信息资源——截至2005年12月,各个试点和项目已整合、改造864个数据库,总数据量约50TB,涉及全国三分之一的公益性、基础性科学数据种类;共享服务初见成效,形成了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
陈宜瑜介绍,他1997年至2004年任CODATA中委会主席期间,结识了科学数据领域的很多杰出专家。CODATA中委会建立的10个科技数据工作组,涉及基本物理常数、化学、材料科学等广泛的基础科学领域,并于2003年以其为基础牵头承担了理化基础科学数据库的建设。现在作为基金委主任,他仍对数据科学发展保持紧密关注;事实上,基金委已通过“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数据资源的发展计划”等形式,不断加强对科学数据发展的支持。
在10月23日的开幕式上,信息国际联盟公司的技术主管John Rumble博士获颁CODATA大奖。随后,Iwata向正在加拿大卡尔顿大学计算机学院攻读博士的中国学生梁伯勇(音)颁发“Sangster青年科学家奖”,周光召向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志宏颁发“CODATA中委会终身成就奖”。
CODATA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科学联合会建立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委员会,其宗旨是提高科技数据的质量,推动对科技数据的编辑、评价和传播。CODATA国际学术会议始于1968年,每两年召开一次。1992年的第13届大会和此次的第20届大会,先后两次在北京举办。本次会议由CODATA中委会、中科院网络中心承办,路甬祥和Shuichi Iwata担任共同主席。
徐冠华:我国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已初见成效
“我国已先后在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工程技术、区域综合六大领域共24个部门开展了科学数据共享工作。目前的科学数据共享内容涉及我国GB/T13745-92学科分类中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六大门类中的诸多学科。”在今天举行的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第20届国际学术会议上,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向中外来宾介绍了中国推进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思路和所取得的成效。
在《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大会报告中,徐冠华提出中国科学数据共享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结构合理,覆盖基础性、公益性主要领域的网络化科学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完成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实现科学数据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服务,满足自主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建成满足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服务的专门队伍。中国科学数据共享的基本框架包括资源环境、农业、人口与健康、基础与前沿、工程技术、区域综合六大领域的40个科学数据中心或科学数据网、300个左右的主体数据库和1个门户网站三级结构所构成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2006年8月底,在全球流行的搜索引擎“Google”中搜索“科学数据共享”,有多达500多万个结果页面被检索到。徐冠华通过这个例证介绍了中国科学数据共享所取得的成效:经过近5年的努力,在我国“科学数据共享”这一概念已从科学家群体这一有限范围,逐渐在国家、部门、单位和社会公众中扩散和传播,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数据共享氛围。我国初步形成的标准规范已在各行业中有力地推动了数据共享,共享服务也已初见成效。
第二十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国际学术会议于10月23日下午6时在北京华润饭店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CODATA主席Shuichi Iwata,国际科学联合会前主席Jane Lubcheno,乌克兰科学教育部部长Stanislav Nikolaienko,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等出席会议。适逢CODATA成立40周年,作为科技数据领域的盛会,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31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名科学家参加。
路甬祥在致辞中代表中国科学院及个人向远道而来的各位专家和朋友表示欢迎,对第20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会议的召开和CODATA成立40周年表示祝贺。路甬祥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数据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巨大的社会财富,它贯穿着科技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知识、信息和数据成为信息时代最活跃、影响面最宽的战略资源。科学数据资源及其管理与共享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CODATA的诞生,标志着科学技术数据领域的形成。在过去的40年中,CODATA在推动世界各国科学数据的储备、管理、共享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大量高水平的工作,在促进跨地区、跨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路甬祥表示,相信随着CODATA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一定会在促进科技基础数据的新理论、新方法的形成,促进世界范围内数据共享、数据标准化、以数据库为特点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起到新的引领作用。依托在中国科学院的CODATA中国委员会将会在CODATA发展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开幕式上还颁发了CODATA奖、Sangster青年科学家奖、CODATA中委会终身成就奖。中国科学院副院长、CODATA中委会主席李家洋代表CODATA中委会向CODATA赠送礼品,CODATA主席Shuichi Iwata代表CODATA向路甬祥回赠了礼品。
据悉,此次为期三天的会议围绕“信息社会的科学数据与知识”的主题展开,包括13个重点研讨会上的45个报告、63个并行分会上的320个报告和在2场海报展览中张贴的205幅海报。10月23日,徐冠华应邀在大会上作主旨报告《实施科学数据共享,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同样作主旨报告的还有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Jane Lubchenco和微软副总裁Tony Hey等,他们报告的主题分别是“医药数据共享建设情况简介”、“科学的要素:让科学知识被理解、相互关联并发挥作用”和“科研信息化(e-science)和Cyberinfrustructure(国家级计算机基础设施)”。
CODATA成立于1966年,是国际科学联合会建立的一个跨学科的科学委员会,其宗旨是提高科技数据的质量,推动对科技数据的编辑、评价和传播。CODATA国际学术会议始于1968年,每两年召开一次。此次会议是CODATA国际学术会议第二次在北京举办(1992年北京承办了第13届大会)。会议由路甬祥和Shuichi Iwata担任共同主席,并邀请了徐冠华、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德培、Jane Lubchenco、微软副总裁Tony Hey等嘉宾做大会主旨报告。会议由CODATA、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科学院间组织(IAP)联合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协办,由CODATA中国全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承办。
在举国上下共同倡导构建创新型社会之时恰逢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即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创建50周年, 10月22日上午于北京中苑宾馆中信所资源共享促进中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科院地理所等顶级国家科学及信息机构联合召开了首届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国际研讨会。
会议为期两天,不仅邀请了国际科学技术数据委员会(CODATA)发展中国家科技数据保护与共享任务组共同主席、IDF国际DOI基金会主席,美国CROSSREF公司CEO及在开放获取领域颇具名气的BIOMED CENTRAL 副社长等国际知名数据共享组织的高级专家和学者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的科学数据共享策略及相关标准规范,同时也有来自国内在数据共享与文献信息资源建设领域的顶级专家介绍国内的现状发展和未来国际化战略构想。
随着信息化浪潮在全球的兴起,科技信息成为支撑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全球信息技术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企业或机构采用信息技术管理企业应用过程的不平衡性,使得信息不能获得有效共享和利用。尤其在我国,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标准和规范、科学的规划和组织,目前存在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缺乏系统的梳理,信息资源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大量重置和浪费现象,造成资源不能共享。可以说,要实现异构平台、跨平台的信息公平而有效利用,推动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就必须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信息资源整合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整理,对标准化、制度和规范的构建,建设过程的整体规划都正在纳入信息化整合与共享阶段的重要议题。
目前,各个国家在科技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领域正在做出积极努力。中国已经开展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发布了平台的建设纲要和实施意见,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和共享服务。国内很多科技信息机构,如中信所等都参加了平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系列性成果。
作为科技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标准之一,数字对象标识(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是一个专门用来标识数字化对象的命名系统,它由International DOI Foundation组织负责运作和管理,目标就是为了标识数字作品到最小的单位,方便网络上的作品识别和交易。本次会议将在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对DOI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加强与国际DOI组织的联系与合作,对于确立中信所和万方数据公司在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