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女院士之一,第二军医大学文职少将王红阳创立了中国首个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新的肝癌诊断标志物,在肿瘤信号转导、分子分型与靶向治疗领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王红阳对医学的兴趣从一九七三年进入第二军医大学开始就与日俱增。四年后,她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到长征医院消化内科当医生。
一九八九年,经裘法祖和吴孟超推荐,王红阳留学德国。博士毕业后,她进入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研究所,在著名国际肿瘤研究大师和信号转导研究的先驱乌尔里希教授指导下,开始生物信号转导研究。
所谓生物信号,就是基因的表达与基因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如同人与人交往时的语言。及时捕捉并理解破译这种信号,对人类认识各种疾病的发病规律十分重要。
在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王红阳担任研究人员和课题组长达八年之久。在这期间她认识到:尽管肿瘤治疗手段不断增加,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肿瘤死亡率高的状况,因为人们对肿瘤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极大制约了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王红阳决定从基因入手,弄清肿瘤的基因和分子水平的发病机理。从此,实验室成了她吃、住、学习和工作的“多功能厅”。她先后克隆了受体型和非受体型酪氨酸磷酸酶等多个新的基因,参与提出了抑制性受体广泛存在的新概念,揭示了信号调节蛋白介导生长激素信号途径的重要意义。她的建树深受德国同行的赏识和尊敬,乌尔里希教授评价她是自己科研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出色的百分之十中的一员。
一九九七年,王红阳谢绝了导师的挽留和邀请,带着导师赠送的整整一集装箱的科研仪器和三十万马克科研基金回到上海,来到吴孟超院士创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创办了中德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
王红阳说:“中国是肝癌大国,而肝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我有责任为早日解决肝癌的难题做些事情。”
中心创建之初,条件十分简陋。由于设备条件所限,一些实验必须到德国去做,为此,她做了两年的“空中飞人”,几乎每月都往返于中德两国。
天道酬勤。王红阳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并得到吴孟超院士的大力支持。医院专门为她组建了临床综合治疗病区,使生物信号转导研究进入了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她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比如:
——最早从肝癌组织中分离和鉴定了肝癌高表达基因 MXR7/GPC3,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上获得突破;
——首次报道在中国肝癌患者中,MXR7基因呈现高水平表达。二00五年,MXR7被世界医学界公认为最具应用前景的肝癌早期诊断血清学筛查指标;
——经过八年研究,采用甲胎蛋白+MXR7联合血清检测研究,使肝癌的早期诊断准确率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