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从2009年起开展曹操家族DNA研究,并在全国征集曹姓男子DNA样本。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发布研究成果,由该校的生物学和历史学专家合力完成,通过对现代曹姓人群进行DNA分析,与史籍、方志、家谱等历史资料多重印证,从而找出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这项研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古代家族。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人类遗传学报》上公开发表,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现代人类学通讯》同时配发中文译文。
找到6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
在安徽省舒城县的一个小山村,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姓曹,他们家族的堂号叫做仪壹堂。去年夏天的一天,复旦大学课题组的到来,给这个大家族带来惊喜。经过抽样验证,他们与舒城县的另一个曹氏家族七步堂真的有同一个基因O2-M268型,而且在辽宁、安徽、湖南、江苏,都有他们血缘上的亲戚。他们会是曹操的后代吗?
2009年,复旦大学开展曹操家族DNA研究,并在全国征集曹姓男子DNA样本,寻找曹操的后代。整个研究过程划分为生物和历史两条线,并互相印证:首先由遗传实验室广泛征集当代曹氏男性基因样本,绘制出一幅遗传图谱,看看曹姓到底来源于多少个祖先。接着由历史学者通过对各种资料的搜集分析,找出曹操后代可能的线索。在这个过程中首次对数百份曹姓家谱做了一个全面的梳理研究,并将之同史书、地方志等史料进行对比研究,看看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线索能够接得上,如各家曹氏祖先以及现在居住地和历史记载上曹操后代的流向能不能相吻合等等,从而筛选出了8支持有家谱、经过史料分析具有一定可信性的曹氏族群。
然后通过对这8支曹氏族群的DNA样本比对发现,其中6个家族属于O2-M268的基因类型,其他2支之间并没有共同基因。最后,复旦实验室对这些重点样本进行 Y染色体DNA中500万点的精细序列检测,最终证明:这6支O2-M268类型样本的祖先交汇点在1800年-2000年前。
上述研究彼此互相验证,表明了这6支曹氏族群是最有可能的曹操后代。
多条证据链可信性超90%
曹操到底有没有后代?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韩昇表示,司马懿在政权过渡的过程中,对曹氏的后人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屠杀。“司马懿是把曹氏家族集中在邺城监视起来。从魏晋至唐代的官谱上,都能找到曹操后代的记录。 ”
但在全国700万曹姓人群当中,这6支曹氏家族虽然都拥有相同的基因类型,但凭什么说这6支曹氏族群就是曹操后代呢?这一研究的可信性有多大?
课题组专家表示,历史研究往往很难得出百分之百正确的结论。根据现有的多条证据链,通过人类统计学、法医学等多种公认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其可能性应该在90%以上。
“这6家人之间互相不认识,天南地北,根本联系不上,他们作假‘串供’的可能性根本不大。而且这些家谱记载的历史都非常久了,编纂的时间都是很早很早以前。”复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解释说,这6支人群的O2-M268类型,本身是个罕见的基因类型,这种罕见的类型只在全国的人口比例里面占5%左右。“这样算来,说他们是假冒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三,这在法医学上可以认证说他们不是假冒,是真实的。 ”
最重要的证据是,经过基因全序列精确检测,他们的共同祖先恰恰是在1800年前左右。从家谱来看,他们分别源于曹丕、曹植等不同支脉,而且家谱上同一支脉的在遗传上也更接近。如果要排除他们是曹操的后代,就剩下一种情况:这位祖先在1800年前就假冒曹操,而且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分别去冒充曹操的几个儿子,这种冒充还要延续1800年不变,可能性极低。
同手段验证多个历史疑团
韩昇介绍,在这次曹操家族DNA的研究中,并不止“找到曹操后人”这一项收获,课题组还用同样方法验证了汉代丞相曹参的家族基因,与曹操的家族基因没有关系,从而证明曹操是曹参后人的说法可能是伪造;其次,有传说操姓是曹操后代避祸改姓而来,经过基因验证这两个姓氏之间没有明确的遗传关系;另外,研究表明现有的夏侯氏基因与曹操家族基因也不一致,因此曹操是从夏侯氏抱养的说法很可能是后人的诋毁。
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DNA技术能否验证安阳曹操墓的遗骨,李辉解释说,就技术层面看,只要保存较好,5万年内的样本应该都可以检测,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和有关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但是他们很欢迎遗骨的检测。
记者了解到,如果说之前国际上的DNA研究成果,只能判别一个现代人或一份古代样本所属的种族和民族,这次的曹氏DNA研究,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遗传基因研究精确到古代家族,它得益于中国社会稳定的姓氏继承传统和包括家谱在内的丰富人文资料,也有望让我们对人类繁衍发展的历史和人类基因的进化规律有一个认识上的新突破,这应该比找到谁是曹操后代意义更大。
目前,在这次研究课题的基础上,复旦大学已经开始组建由遗传学和历史学共同参与的历史人类学新学科,希望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历史文献研究合作,重点将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融合、演变发展的脉络展开研究,也有望揭开传统研究无法解答的更多历史谜团。(生物谷 Bioon.com)
doi:10.1038/jhg.2011.147
PMC:
PMID:
Present Y chromosomes reveal the ancestry of Emperor CAO Cao of 1800 years ago
Chuanchao Wang, Shi Yan, Zheng Hou, Wenqing Fu, Momiao Xiong, Sheng Han, Li Jin and Hui Li
Emperor CAO Cao (155AD–220AD)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ersons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had changed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He claimed to be a descendant of Marquis CAO Can and therefore was of aristocratic ancestry. However, this claim has been suspected for around 1800 years. Here, we collected some present clans with full records of 70–100 generations claimed to be descendants of CAO Cao or CAO Can, and validated them by comparing their Y chromosomes. Haplotype O2-M268 is the only one that is enriched significantly in the Emperor’s claimed descendant clans (P=9.323 × 10−5, odds ratio=12.72) and, therefore, is most likely to be that of the Emperor. Moreover, ou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Y chromosome haplotype of the Empero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arquis (Haplotype O3-002611). Therefore, Emperor CAO Cao’s claim was not supported by genetic evidence. This study offers a successful showcase of the utility of genetics in studying the ancient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