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研究人员在6月出版的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和灵长类有相似的起源,但是在生物学特性和智力上有明显的不同。
事实上,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体内有98%的DNA,也就是遗传密码完全相同。关键问题是,其余2%的DNA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生物化学教授Achilles Dugaiczyk认为,引起这个差别的重要因素之一是“Alu DNA重复片段”,有时候也被称为“junk DNA”。这些功能未知的DNA片段十分不稳定,很容易引起突变或者基因的重排。有时,这些片段引起的“有益的”改变可以产生新的蛋白或者改变基因的调控。可有时这些突变的结果也可以导致肿瘤的生成或者一些基因缺陷的产生。
包括Rosaleen Gibbons,Lars J.Dugaiczyk,Thomas Girke,Brian Duistermars和Rita Zielinski在内的研究小组,鉴别了超过2,200种新的人类特有的Alu DNA重复片段,这些片段在黑猩猩和其它灵长类动物体内并不存在。
“这么多种类的DNA重复片段和这些片段造成的遗传密码重组可能就是成就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的重要线索,”Dugaiczyk说到。在相同的时间范围内,人类比灵长类动物获得了更多的遗传突变,使得人类和黑猩猩在遗传学上的差异比黑猩猩和大猩猩之间的差异更大。
Dugaiczyk说,打个比方,人类和灵长类的进化过程就像沿着打鼓的节奏(鼓点)前进,鼓的大小一样,形状和声音也一样。但是,人类的鼓点比较快一点,前进也就快一点。
DNA结构的化学分析也揭示出一些线索。Alu DNA重复片段的多样性被写进了人类染色体的化学组成中。Dugaiczyk认为,这个过程不是随机的,而且这个改变并不遵循达尔文的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我们并不否定自然选择的存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是人类染色体的化学改变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人类拥有很多种的DNA重复片段,而灵长类动物没有的原因,”Dugaiczyk 说。
Dugaiczyk说,鉴别人类和灵长类的遗传学差异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包括深入了解地球上的生物是如何产生和进化的、帮助人类识别易患遗传疾病的人群、以及强调保护濒危的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