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子课题“生物降解基因资源开发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部验收。该所研究获得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构建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并有望进一步推出污染物控制技术,从而解决纺织、皮革鞣制、干洗废液等工业废水中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的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国际性难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污染物,也是最难控制的一类污染物。其中的氯代芳烃类化合物则属于污染面积广、毒性较大的化合物。作为环境外来物,由于天然微生物缺乏降解的酶或酶系,通常难以生物降解,持久滞留于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物理及化学方法降解这些有机污染物不仅成本高且会产生二次污染,因此人们将解决方案转向了对这些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的研究上。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受这类化合物污染的环境中的某些生物能够降解或转化这些污染物,表明这些生物中具有降解这些污染物的基因资源。“生物降解基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组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生物资源,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围绕pops微生物降解和降解基因资源开展了研究。在氯代芳烃类化合物的污染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了降解目标污染物的菌株,克隆到了直接参与污染物降解的基因,并探讨了菌株降解污染物的代谢途径。在此项研究中,已申请了两项国家专利。此项研究对于人们认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的降解途径及微生物代谢机理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获得的基因资源可用于构建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或者开发污染物控制技术。合理开发并利用这些基因资源来发展生物治理或生物修复技术具有现实的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2004年5月17日生效的《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把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列入受控名单,规定缔约国应禁止和消除此类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并严格控制其进出口。至今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51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
根据国家“十五”环保计划,“十五”期间,中国环境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就是加强有毒化学品污染的防治研究,确定中国应优先控制的有毒有机污染物名录清单,开展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标准方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