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生物技术信息网消息称,科学家发现,入侵物种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性,有可能不存在种群数量瓶颈,从而解开了入侵生物学中的遗传悖论。
在生物入侵中存在一个遗传悖论:种群数量瓶颈的存在减少了入侵物种的遗传变异性,那么它们是如何生存并适应新的环境的?保护遗传学的知识表明,遗传漂变和奠基者效应降低了遗传变异性,从而限制了种群的适应能力,使小种群物种面临更大的灭绝风险。然而,许多引入物种在初始引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仍然持续生存,扩展范围,快速演变成为入侵性物种的。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科研人员研究了一种世界范围的入侵性物种——棕色变色龙。通过对71个本地种群和59个引入种群的600个样品的遗传分析,发现本地种群中的遗传变异明显呈地域型分布,而且大多数遗传变异是种群间的,而不是种群内的。单倍体分析表明,在佛罗里达至少发生过八次引入,分别来自古巴的不同种群,由此导致佛罗里达引入的棕色变色龙种群与古巴的本地种群相比具有更多的遗传多样性。由于多种来源的单倍体的混合,使这种遗传变异是种群内而不是种群间的,新近建立的种群比早先的引入种群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而且,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引入的棕色变色龙都来自佛罗里达,其中一些仍保持这种高水平的变异,这说明入侵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可能是多重引入,将本地种群的种群间变异转化为引入地的种群内变异,而且这种遗传上变异的种群可能更容易引入到其他地方。
日益增多的入侵性物种引入问题产生了相当的经济和生物学成本。要减少这种成本,必须更加清楚地了解生物入侵的起因、过程和后果。那些将引进新物种作为一种生物控制手段的人们,也许应重新考虑认为入侵在遗传上具有均质性这样一个假设,并应注意到多重引入可能产生的危险。(http://www.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