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newswise网站2006年5月9日报道: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认为,尽管研究发现可用一些现代因素来解释男性和女性间的预期寿命差异,但这种差异实际上自古就存在而且十分普遍。
“几乎在每个国家女性都比男性活得时间长,对寿命的性别差异至少自18世纪中期就有所认识。”美国U-M公共卫生学院和社会研究所的研究科学家克鲁格表示:“这不是最近的趋势,而是植根于人类悠长的进化史中。这种寿命上的差异甚至不仅局限于人类,在黑猩猩和其它物种内,雄性的寿命也较短。”
克鲁格和合著者伦道夫(心理和精神病学教授兼进化及人类适应性研究项目主任)认为,寿命上的差异源自于吸引配偶产生的生物法则。
“这一模式是性别选择及男女性繁殖分工的结果,”克鲁格说,“女性一般比男性在后代中投入得更多,更加受后代数量的限制,因此男性一般会互相竞争来吸引并挽留女性配偶。”例如,在黑猩猩中,雌雄性之间最大的死亡率差异发生约13岁时,此时雄性正好进入繁殖期并激烈竞争社会地位和雌性。
从孔雀开屏到炫耀SUV车,男性激烈争夺女性的注意力,并为此付出代价。在自然界,这意味男性具有更大的生理风险及行为风险,需在浮华的羽毛和生理斗争中投入更多的资源。
克鲁格称,即便是在决斗仅为一种娱乐形式的现代社会中,与女性相比,男性表现和生理行为也缩短了他们的生命。事实上,现代生活方式加剧了男女性间的寿命差异。
男性生理学,是在无数代性别竞争中形成的,使得男性在寿命方面处于劣势。克鲁格说,男性的免疫系统某种程度上较弱,他们的身体较难处理摄取的脂肪。行为因素——如吸烟、暴食、鲁莽的驾驶以及暴力行为使得男性与大多数女性产生了差异。“克鲁格说,由于在性别方面的死亡率差异趋减,导致死亡的行为因素更为普遍。”
按社会经济地位来观察人类的死亡率会显示性别差异也受到了社会地位的影响。克鲁格指出,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男性一般比较高地位的男性具有更高的死亡率。社会地位对男性死亡率的影响要比对女性死亡率的影响大,部分是因为较低社会地位或缺乏配偶的男性倾向于一种冒险的行为模式来争取获得领先地位。
论文《理解人类死亡率中性别差异的进化史框架》刊登在2006春季版的《人类自然》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