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遭受气候变暖危害的地球恰似一个病人,迫切需要治疗。世界各国在给地球开处方时必须注意,药方不但要有效,而且不能有太大副作用,否则难免顾此失彼,甚至得不偿失。
近日有研究报告称,目前鼓励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市场机制有可能使一些大型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原因是这一机制的一个重点是在被毁的林地上重新造林,在原始森林保护方面可能有政策漏洞。
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于2005年正式生效。该议定书规定,超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限额的企业,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减排”项目获得碳排放额度,但是不能把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森林保护项目作为抵消碳排放的途径。
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生物学》杂志刊登的一份报告担心地指出,上述规定有可能促使一些人去砍伐原始森林,再吸引企业投资造林,这样做看似双方得益,但新种的树吸收二氧化碳、稳固水土的能力都远不及原始森林,从整体看不利于温室气体减排。在保护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方面,如何让各地未雨绸缪,而不是亡羊补牢,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
在给地球开出的诸多“药方”里,开发生物燃料是被人们看好的一剂“良药”。然而,不久前在瑞典举行的2007年“世界水周”论坛上,一些科学家警告说,种植玉米、甘蔗等作物来提取乙醇等生物燃料,需耗费大量的水,这形成了与粮食作物抢水的局面。
国际水资源管理研究所预测,世界人口到2050年预计达到90亿,届时生产粮食的用水量可能大幅增加,而对生物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会使本来已经紧缺的水资源承受更大压力。
科学家说,有些发达国家因为不缺水,所以其关心的是如何推广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燃料,却忽视了生产这种燃料对水资源的影响。此外,对生物燃料的需求甚至会诱使一些地方砍伐森林,在清理出的空地上种植生物燃料作物,以获取经济利益。
在应对气候变暖的过程中,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又要面对另一个问题。因此,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疑难杂症”,需要非常高明的“医术”,世界各国在治疗过程中都应注意扬长避短,通盘考虑,切莫寻求短期效应,反而使地球遭受“副作用”之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