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眼镜猴(Tarsius syrichta),是生活在南亚的一种灵长动物,其身体不比人类的手大。最新研究发现,菲律宾眼镜猴是世界上最小的密码学家。它们使用一种不可破译的密码来传递信息:超声波。一项新的研究表明,这种生活在树上的小家伙发出的吱吱叫声高出了已知任何的猴子或猿类所能发出的声音范围,这很可能是为了避开正在偷听的猎食者。
就像其他的优秀密码一样,超声非常奏效是因为它很少被用到。少有陆生哺乳动物(除了蝙蝠和猫)能发出超出人类正常听觉范围(越为20kHz)的叫声。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超声波与其他的声波不同,它可以非常快速地传播;这使得动物很难精确定位来自远处的叫声,研究的共同作者Marissa Ramsier说,她是加州洪堡州立大学的人类学家。
最先发现眼镜猴使用超声波的证据来自于对它们的观察以及它们的怪异行径。这种眼睛大大的夜间生物偶尔会在准备叫时张开它们的嘴巴,但是却没有发出人类可以听见的声音。该研究的共同作者、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的人类生物学家Sharon Gursky-Doyen突发灵感,将一个用来记录蝙蝠叫声的麦克风带到了被这种灵长动物占据菲律宾丛林。结果发现,这些动物非常吵闹,只不过人耳听不见而已。“菲律宾眼镜猴经常被描写的非常安静,”Ramsier说。但是实际上“它们一直在尖叫,在‘闲谈’中消磨时光,而我们却不知道。”
为了深挖眼镜猴的交流方式,Ramsier和同事在野外设陷阱困住6只眼镜猴并使它们镇静下来。通过使用一种用于测试新生儿听力的技术,该团队用扬声器对这些昏睡中的生物播放噪音并记录它们的脑波。结果发现,这些灵长生物能接收高达90kHz的声音,这是目前所研究到的其他灵长动物听力范围上限的两倍。
研究团队还在夜间反复收听眼镜猴之间的交流,发现它们的发声法与类似的灵长动物十分相似:先发出一个单音,紧接着几个颤音。只不过它们的声调更高,在70kHz附近波动。
Ramsier认为,眼镜猴将它们能够发出和听到超声的能力运用到了进食及防止被捕食方面。这种灵长动物只吃小昆虫,例如蛾子和螽斯,这些昆虫常常利用超高的频率进行交流。由于眼镜猴活泼的耳朵非常灵敏,它们因此在夜间可能偷听到这些昆虫间的叫声,然后放大声音后进行捕杀。
不过,它们也同样想躲避被监听。它们发出的指甲划过粉笔黑板的那种颤音对于鸟类之类的猎食者来说过于尖锐,这使得母眼镜猴与幼崽间的交流不会引起整个森林的注意。Ramsier认为,隐藏沟通的现象可能比许多研究者所想象的更普遍。她说,科学家很少想到要去听超声噪音,“我希望大家能带着蝙蝠探测器走出去。”
“这是一篇简洁明了的论文,” 中西大学研究灵长动物听觉的Mark Coleman说。不过他并不认为灵长动物的这种超声交流如此不受正视。他认为,由于内耳形状的关系,早期的哺乳动物可能使用超声频率发出声音,以更好的躲避饥饿的恐龙。与多数其他的灵长动物不同,眼镜猴可能是少数保留了这种能力的物种之一。“它们有点儿像是这种真正原始哺乳动物的延续者……在那个时候高频交流是标准行为。”(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98/rsbl.2011.1149
PMC:
PMID:
Primate communication in the pure ultrasound
Marissa A. Ramsier1, Andrew J. Cunningham, Gillian L. Moritz, James J. Finneran, Cathy V. Williams, Perry S. Ong6, Sharon L. Gursky-Doyen and Nathaniel J. Dominy
Few mammals—cetaceans, domestic cats and select bats and rodents—can send and receive vocal signals contained within the ultrasonic domain, or pure ultrasound (greater than 20 kHz). Here, we use th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method to demonstrate that a species of nocturnal primate, the Philippine tarsier (Tarsius syrichta), has a high-frequency limit of auditory sensitivity of ca 91 kHz. We also recorded a vocalization with a dominant frequency of 70 kHz. Such values are among the highest recorded for any terrestrial mammal, and a relatively extreme example of ultrasonic communication. For Philippine tarsiers, ultrasonic vocalizations might represent a private channel of communication that subverts detection by predators, prey and competitors, enhances energetic efficiency, or improves detection against low-frequency background no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