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德国《自然科学》(Naurwissenschaften)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与巴西古生物学家合作成果,研究人员在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翼龙化石“猎手鬼龙”——扁而长的头骨,形似鹧鸪;异常粗大的牙齿参差丛生;头顶还有一个高高的奇特的脊冠。
这一发现为“一些重要的翼龙类群起源于辽西地区”这一观点,再添佐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说:“与这一化石相似的种类只在巴西发现过,结合之前也仅仅在辽西和巴西发现的其他翼龙类群,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说明两个相聚遥远的翼龙动物群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演化关系。”
猎手鬼龙:奇特的捕鱼翼龙
猎手鬼龙发现于辽宁西部凌源四合当的九佛堂组湖相页岩中,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距今约1.2亿年),这里也是辽西地区又一个新的化石富集地点。
这件标本保存了十分完整且关联的头部骨骼以及前几节颈椎。汪筱林向记者展示了修复后的化石标本:鬼龙的头骨长38cm,它的鼻眶前孔占头骨长度的1/4,具有一个头盔状的圆顶额骨脊冠,吻端牙齿巨大且粗壮并向前倾斜,甚至前端的几枚牙齿的长度远远超过了上下颌的高度等形态特征。
汪筱林介绍,这件标本上还有一个重要发现:猎手鬼龙的粪化石。这是首次确切地发现翼龙粪化石及其与骨骼化石共生保存,“我们发现粪化石主要由鱼类骨骼碎片组成,这直接证明了鬼龙是食鱼的。”
汪筱林说,依据其头骨形态、齿列结构和吻端发育的加长加粗的强壮牙齿,以及共生的粪化石,很显然这类翼龙是一类非常凶猛的食鱼动物。它们吻端异常加大加长且向四周伸展的牙齿,在捕食时可能就像渔网一样把水中鱼圈起来,而头骨后部发育的高高的脊冠可以增加飞行捕食时的稳定性和准确率。
此前古生物学家认为大部分的翼龙类群是食鱼的,但是很少有直接的化石证据来证明。科学家们还从猎手鬼龙生存的环境中找到了佐证:远古时期的辽西地区有宽阔的湖面和丰富的鱼类,如吉南鱼、中华弓鳍鱼、北票鲟和原白鲟等,为猎手鬼龙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
巴西翼龙从辽西迁徙而去?
类似的奇特的翼龙化石除了先后在巴西和中国发现的这两个属种外,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没有被发现过。为什么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如此遥远的翼龙类群,会这样相似?我国科学家猜测,巴西翼龙很可能是从辽西扩散迁徙过去的。“当然,它们并不是一下子就飞过去的,其中经过了漫长的迁徙和演化的过程。”
汪筱林介绍说,鬼龙和2003年发表的来自巴西的玩具翼龙十分相像。两者在头骨后部都具有类似的脊状结构,但是玩具翼龙的脊冠保存不完整,似乎要比鬼龙更长更平缓。此外,鬼龙与玩具翼龙在牙齿结构上也很相似。它们的上下颌都具有相似的齿列结构和大小不同的牙齿,尤其吻端的牙齿巨大。但鬼龙的前端牙齿尤其巨大,也远远大于玩具翼龙的吻端牙齿,这样的牙齿及其齿列结构对于水中捕鱼来说当然是大有益处的。
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并关注辽西热河生物群九佛堂组的这一翼龙组合与巴西翼龙动物群之间的关系。“2002年,我们发现的中国翼龙,它属于古神翼龙科。在此之前,古神翼龙科的成员仅仅发现于巴西。”汪筱林说:“当时我和著名古鸟类专家周忠和就提出辽西九佛堂组与巴西桑塔纳组的翼龙组合面貌十分相似的观点,并注意到这两个翼龙动物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演化关系。”
他们提出,我国辽西地区可能是一些白垩纪翼龙类群起源和辐射中心。他们认为热河群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的翼龙类群是从欧洲晚侏罗世以德国索伦霍芬灰岩(距今约1.45亿年)为代表的翼龙类群逐渐演化迁移而来,九佛堂组(距今约1.2亿年)的翼龙组合以本地起源的新生分子为特征,其中许多成员逐渐繁盛并向外迁移辐射直至扩散到南方的冈瓦纳大陆。汪筱林说:“以巴西早白垩世晚期桑塔纳组(距今约1.1亿年)的翼龙动物群为代表的南美翼龙组合可视为这次辐射的主要证据。”
他认为,这种向外的扩散可能与九佛堂组沉积时期具有较强飞行能力的鸟类大辐射引起的生存竞争有关,“通俗地说,就是那时鸟类开始繁盛,它们中的大部分也以鱼类为食,飞行能力还比翼龙强,因此逼迫翼龙不得不另觅他处。”汪筱林说,包括九佛堂组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具有树栖习性的森林翼龙在内,越来越多的化石证据支持一些重要的翼龙类群如古神翼龙和古魔翼龙类,以及大型的无齿翼龙类等白垩纪翼龙类群起源于辽西地区的观点。(生物谷Bioon.com)
doi:10.1007/s00114-012-0889-1
PMC:
PMID:
Original PaperNew toothed flying reptile from Asia: close similarities between early Cretaceous pterosaur faunas from China and Brazil
Xiaolin Wang, Alexander W. A. Kellner, Shunxing Jiang and Xin Cheng
Despite the great increase in pterosaur diversity in the last decades, particularly due to discoveries made in western Liaoning(China), very little is known regarding pterosaur biogeography. Here, we present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pterosaur from theJiufotang Formation that adds significantly to our knowledge of pterosaur distribution and enhances the diversity of cranialanatomy found in those volant creatures. Guidraco venator gen. et sp. nov. has an unusual upward-directed frontal crest and large rostral teeth, some of which surpass the marginsof the skull and lower jaw when occluded. The new spec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a rare taxon from the Brazilian Crato Formation,posing an interesting paleobiogeographic problem and supporting the hypothesis that at least some early Cretaceous pterosaurclades, such as the Tapejaridae and the Anhangueridae, might have originated in Asia. The association of the new specimenwith coprolites and the cranial morphology suggest that G. venator preyed on 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