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朝是一个前沿人物,也是一个新闻人物。创新,是科研者与改革者共同的特性和使命。在韩忠朝回国任职的八年中,无论是科研,还是所院改革与发展、干细胞产业化开拓都始终力求站在前沿,因此成为新闻人物也就不足为怪了。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氛围。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才是我们全社会共同的职责,也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之所在。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然而,自然科学的发明与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挑战。16世纪,哥白尼用“天体运行论”向自然事物的权威——教会挑战,从此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作为世界十大科学进展之一的干细胞研究能否走下科学的圣堂真正进入临床,进入产业化发展而造福于黎民百姓呢?
韩忠朝以其执着的追求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担当起了致力于干细胞研究及应用多向分化的“干细胞”角色,他不仅在干细胞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而且在推动干细胞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中国干细胞产业化事业的开拓者。
莘莘学子 拳拳之心
韩忠朝,1953年1月生,江西上饶人。他的祖上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中医世家。青少年时期,他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古人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受先辈们的影响,他从小就勤奋好学,背唐诗、练书法、看医书……开明的家庭环境,不仅培养了他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树立起“报效国家”的人生信念。悬壶济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成为一项神圣的职业,他的理想就是长大后能像自己的先辈一样解人于病痛之中。
然而,生逢动荡年代,他的人生轨迹也炼成了一条弯弯的弧线。1968年,刚刚初中毕业的韩忠朝就插队到弋阳县农村,那时他还不满16岁。在插队9年半的日子里,他经历了繁重劳动和艰苦生活的磨炼。由于文化功底扎实,第三年他当上了村里的小学教师,后来,人们发现他具有中医才能,便破格让他成为一名赤脚医生。这是一段对他一生都有深刻影响的岁月,如果说年少时更多地受到家庭的影响,那么这一段岁月则坚定了他从医的一生志向。他在实践中感受到有些病中医无法解决,于是开始自学西医。这段岁月的磨砺也锻炼出他坚强的毅力。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荡,神州大地如久旱逢甘露。1978年恢复高考时,从没有读过高中的韩忠朝靠着超强的自学能力,成为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的第一届新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韩忠朝如鱼得水,三年专科还没读完,他就申请直接考研。在专科实习的时间里,他亲身感受到血液病在地区、省级医院无法医治,只好送往上海等发达地区治疗的现象,预感到血液学是项发展空间很大的专业。从此他锁定了血液学专业的目标,并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1年,当77级的本科生还没毕业,韩忠朝已经成为福建医学院内科血液学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生。在福建读硕士的三年中,韩忠朝的研究成果总共得了四个奖: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二等奖2项(其中一项是第一完成人)、三等奖1项。
1984年,他又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振义教授门下的第一届博士研究生。一年半后,导师把他送到法国直接作博士论文。1986年6月韩忠朝来到法国,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通常需要4至6年的学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至此,韩忠朝用10年时间完成了学业上的三级跳,可以想象在每一步跳跃的后面浓缩了多少心血、汗水和不眠之夜!
法国当时在血液学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雅克·康教授是法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现在已经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在主持韩忠朝博士论文答辩时,对韩忠朝的才华非常欣赏,邀请韩忠朝去他那里担任访问讲师(相当于博士后)。一年后,雅克·康教授新建了巴黎血管及血液学研究所,由韩忠朝负责组建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后来,这个实验室成为所里最主要的实验室,韩忠朝也成为雅克·康教授最得力的助手之一。1991年,韩忠朝的研究成果“巨核细胞生长调控因子”由雅克·康教授和另外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提名,获得了法国科学院的科技奖——罗伯格奖。1996年,韩忠朝被巴黎第七大学聘为教授。韩忠朝与雅克·康教授在长期的合作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拳拳之心,游子思归。尽管韩忠朝在法国发展很顺利,但他一直在寻找回国发展的时机,因为他知道只有祖国才是施展自己才华的最好舞台,带出一个成功的团队远比他个人的成就更重要。中国驻法使馆也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推荐他担任海外留学科技人员代表,与祖国保持着密切联系,随时准备回国服务。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韩忠朝在出席国内一次学术会议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研究所即将退休的老所长对他说:“到天津来吧!”望着老所长殷切的目光,他没有别的选择,欣然答应了。
雅克·康教授见韩忠朝归意已决,却又不想失去这位得力的合作伙伴,便陪同韩忠朝一起回到中国见医科院领导,并决定投资120万元人民币,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研究所合作建立了中法合作实验室。
1997年8月,韩忠朝终于结束了11年旅居海外的游子生涯到天津任职,担任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和血液病医院院长,后来又兼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当时我国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刚刚开始,那是一个新旧科研体制交替、各种矛盾交织、新旧观念碰撞的时期,曾经为我国血液学事业做出极大贡献的血液学研究所和血液病医院由于诸多因素一度也面临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断档﹑中青年专家外流﹑科研项目匮乏的局面,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1996年在国家组织重点实验室评比时被黄牌警告。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韩忠朝肩负起了重振血研所雄风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尽管他踌躇满志,抱着报效祖国、奉献人民的决心和信心,但等待他的又是什么样的挑战呢?
二次创业 铸造辉煌
1997年8月1日,44岁的韩忠朝正式走马上任,出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和血液病医院所院长。刚回国时,“干细胞”这个名词还没热起来,韩忠朝不厌其烦地见了领导就说,一直说了两年多。如今,“干细胞”这个词在媒体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随着干细胞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干细胞已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1999年和2000年,干细胞技术连续两年被世界最权威的《科学》杂志列为“人类十大科技进展”之一。在这8年中,韩忠朝率领着创新团队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干细胞项目也记载着韩忠朝教授所走过的艰辛创业之路。
改革,必然意味着触动到一些人的切身利益;创新,也必然意味将遭遇到一些人的非议。各种矛盾的交织,新旧观念的碰撞,韩忠朝犹如坐在了火山口上。擅长科研的他也不得不抽出精力去应酬繁杂的人际关系,并顶住各方压力,根据实际情况,遵循科学与经济规律,对所院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解决了旧体制下人浮于事、论资排辈的诸多弊端,创造性地提出了坚持科研与产业化并举的发展思想。面临种种机遇和挑战,面对诸多困难和问题,他很快找到了与员工们共同前进奋斗的契合点,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建设所院的发展平台和培养、引进、聚集优秀人才上,努力创造一个更现代化、更有竞争力、更具效益、更能面对新时代挑战的新型研究所。
如果说所院给他提供的是一个舞台,在这里他要实现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他也为之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但那几次大的风波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韩忠朝上任后,由于着力推行一系列改革举措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于是有人举报、有人质疑,一时间韩忠朝成为风暴的中心人物,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紧接着,审计部门进驻查账,几乎查遍了每一张纸条,也没有查出韩忠朝的经济问题。针对个别人提出的质疑,中国医学科学院也来查他发表论文的原件和在巴黎的教授聘书。“当谎言传至第十个人,有时谎言也会成为真理”。社会上不少知名人士也因此认定韩忠朝是个“问题人物”。谎言,就像是蒙在山头上的积雪,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阳光的照耀,终会慢慢地消融而显露出山的峥嵘。中国医学科学院党委来宣布对韩忠朝续聘任命时这样评价:韩忠朝同志在经济、科研等各方面都经过审计、审查,没有发现问题,工作成绩显著。
八年过去了,在韩忠朝的带领下,血研所血液病医院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1.所院资产和收入明显增加:现有资产总值31991万元,为1997年的275%;2004年所院年总收入超过15000万元,为1997年的275%,为韩忠朝任前1996年的325%。
2.所院工作环境大为改观:完成所院总体建设规划,新建科研楼7537平方米、实验检测中心用房762平方米,重新整修医院大楼11000平方米,医院床位从185张增至350张,新立项综合楼11951平方米,2005年底完工后总床位将增至近600张。
3.职工收入和福利显著改善: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2004年8月的职工月平均收入为1997年的近3倍;新建职工住房13000平方米。
4.科研竞争能力增强:1997年申请到的科研经费为28.3万元,1998年至2004年共申请获得国家、地方政府、国际合作科研和开发经费共约7000万元,年均近1000万元。2004年在国外SCI杂志发表30多篇论文。韩忠朝任职以来共获奖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29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
5.学科建设进步明显: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于1998年摘掉了1996年国家组织重点实验室评比时的黄牌警告,并在2000年的评比中进入优良实验室行列;临床内科血液学经2002年全国评审再次被列入国家教育部临床内科血液学重点学科点,细胞生物学和药理学科也进入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点;创办了全国首家由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人才引进工作成绩显著:从国外引进学术带头人和骨干18人,其中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被评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优秀人才的引进使研究所和医院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顺利实现。
7.研究生培养和国际交流能力明显增强: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的总数分别从1997年的9人和34人增至2004年的16人和55人。每年研究生招生数从1997年的20来人增至如今的60人。招收国内外博士后10多人。主办了5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所院研究人员担任了4家国际杂志的编委、3个国际组织的理事,经常给国际知名学术杂志审稿,大大提高了研究所的国际学术影响。
8.科技成果转化成绩突出: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办了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和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的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首批获国家卫生部的执业许可,成为亚洲脐带血库组织的发起单位之一,国际上最大最先进的脐带血干细胞库之一。干细胞产业累计创造产值2亿元人民币。
八年创业闯新路,阳光灿烂风雨后。在这8年间,韩忠朝也完成自己人生的一次次升华,由专业人才成长为集科研、管理、经营、教育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所院长,现任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以及细胞产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干细胞工程产品产业化基地首席科学家,协和干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总裁,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天津市政协常委,天津市九三学社主任委员等职。他常常在多种角色中转化,在天南海北奔波忙碌。8年多来,他的司机与他起早摸黑共驱车行驶了几十万公里,每一分、每一秒,他都在为所院工作操心操劳,都在为祖国的干细胞事业殚精竭虑。对韩忠朝来说,他最钟情的还是科研工作,尽管每天都沉浸在繁忙的事务之中,但始终保证到实验室的工作时间。韩忠朝认为,所院长是一个行政领导职务,负责所院的全面发展;而作为一名研究员、实验室主任,其任务是出科研成果。8年多来,韩忠朝在做好所院长工作的同时努力从事科研工作。任职来自己的实验室共在SCI杂志发表50多篇论文,申请了13项发明专利,获得科技奖项共6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其它科技奖。他本人负责的实验室共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已经成为所院的主要科研力量。他和学生刘拥军博士等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一个新的干细胞因子——人血液血管细胞生成素(HAPO),该因子可促进骨髓早期造血和血管干细胞增殖,这将为现代生物制药和人类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影响。其部分研究结果已发表在Blood、Biochem Biophys Res Comm和Haematologica等杂志上。韩忠朝教授还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建立了一个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新方法。已治疗的45例患者(12例动脉闭塞症,28例糖尿病足,5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全部取得显著疗效,使患者避免了截肢的痛苦。这一新技术在全国推广后,至今共治疗患者近千例,效果显著,为这类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有效途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杂志Thrombosis & Hemoestasis以及Diabetes Care上。韩忠朝教授用经分离和扩增的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因脊髓神经损伤和血管栓塞导致的肢体瘫痪,已取得显著疗效,为各种原因引起的瘫痪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此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Neuroscience Letters、Cell Transplantation和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教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认为对旧体制的依赖阻碍了创新。韩忠朝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血研所一定会有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发展的关键在于怎样尽力保持一个高效运行的机制,不断激励人们采取新的方式做事情,并且接受新的变化。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工程化生产和临床应用为一体的干细胞工程体系,其综合技术水平将达到国际领先,成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一个亮点,使之真正成为代表国家水平、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工程高科技企业和干细胞产业化基地。
创新无止境,创新,是改革者与发明者共同的特性。韩忠朝不仅在研究干细胞、开发干细胞,而且也在扮演着干细胞的角色,因为这里有生命的承诺,有新生命和新事业的起源,他们不仅在自我复制,而且还在高度增殖和多向分化着,最终必将铸就生命与事业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讲,韩忠朝和他的团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