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新科学家》日前报道,动物们经常会有一些在人类看来不可思议的“超能力”,比如断肢重生、长时间抑制呼吸、天然具备的夜视力以及无需睡眠等等。在将来,人类是否也能拥有动物们的这些“超能力”?
训练可使嗅觉更灵敏
想像一下吧,只要在地上嗅一嗅,就能知道一个朋友是否刚刚经过。犬类能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的嗅觉感受器是人类的20—40倍。
然而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法杜尔认为,人类也能够做到。法杜尔找到了一种名为Kv1.3的基因,她将老鼠体内的Kv1.3基因去掉,使老鼠对气味的敏感度增加了1000—10000倍。
人类也有Kv1.3基因,在理论上,可以用药物隔离这种基因,甚至有一天还可以利用基因手段选择性地去掉这种基因。
耶鲁大学的马赛厄斯说,不要低估人类鼻子天生的能力。只要稍微训练一下,我们分辨气味的能力就能得到巨大改善。他说:“只需要进行几天的训练,我们就能辨别出家人和朋友的体味。”
干细胞使断肢再生
如果你砍断蝾螈的一条腿,在24小时内,它的腿断面上就会生长出一层干细胞,3个月后新腿可以完全长好,发挥正常机能。但对遭受了类似外伤的人类而言,就不会有这么好的结果了。
原来,蝾螈的成熟细胞能通过某种方式回复到干细胞状态,而这种状态通常只存在于胚胎中。
麻省理工学院的扬纳斯将胶原等材料混合,并同生长中的细胞融合制成具有生物活性的“骨架”,再用这种“骨架”“刺激”人类细胞回复到发育的初级阶段,从而再生出器官来。
但这还远不能达到蝾螈自我恢复的水平。科学家正在努力寻找让成熟细胞发挥干细胞作用的途径,但目前看来这还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人类也可不需睡眠?
人们经常都会抱怨时间不够用。我们是否可以一直保持精力旺盛而不用每晚浪费8小时睡觉呢?有些候鸟能几个月不睡觉,科学家认为,人类也可能“拥有尚未开发的不需睡眠的生理潜能”。
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宾曼在研究斯温森画眉时发现,这种鸟在迁徙时的睡眠时间从正常的每晚12小时减少到2.5小时。它们醒着时多半呈现出类似睡眠的行为,比方打瞌睡。它们还喜欢飞行时只睁一只眼,让左右脑轮流休息。
宾曼还说,在迁徙期间,画眉白天打10到20秒的短瞌睡。宾曼正尝试算出适于人类的最佳短瞌睡时间。
改变基因增强夜视能力
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发现猎物,而金鱼以及某些蝴蝶则能够看到紫外线。人眼经过手术之后是否能够获得这些能力呢?
伦敦市立大学的视觉学家道格拉斯说,所有这些能力实际上都是存在的。他说,最容易的就是使我们能看到的光波频率范围扩大。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携带一种叫做视蛋白的光敏蛋白。不同感光细胞的视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细微差别决定了它们吸收的光波长度。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感光细胞中植入一种基因,使视蛋白能够感知我们想要看到的波长。
鹰在很远的距离外就能够发现猎物,因为它们用来分辨细节的视锥细胞是紧贴在视网膜上的。提高人眼分辨率的一个办法就是使视网膜携带更多视锥细胞。但这可能需要一个相当难受的增大眼球的过程。
修补外耳提高听力
即使我们不能破解蝙蝠的高频鸣叫的含义,但如果能听见它们之间的对话,或者能像猫头鹰一样擅长确认极微弱声音的来源,那岂不也是一件很迷人的事情?
人类的听力局限于一个有限的频率范围之内,因为我们对声音作出反应的毛细胞位于内耳深处,并且由于我们的外耳的独特形态,我们不擅长于确定声音发生的确切方向。但情况完全可以不是这样。只要将技术和手术结合起来,我们的听力就可以像蝙蝠和猫头鹰一样好。
至于确定声源的能力,人类已经拥有了初始形态的回声定位功能。肯塔基州霍伊泽尔听力研究所的弗雷德·怀特曼说:“只要对我们的外耳形态进行一点点修补,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我们的回声定位能力。”他从猫头鹰身上获得了灵感。猫头鹰耳朵周围的羽毛增强了它们的方向敏感性,帮助猫头鹰确定声音的来源。在实验中,那些用蜡暂时改变了外耳形态的人经过几周的适应,他们的大脑已经能够对他们听力的变化作出正确的调整。
用药物提高抗缺氧能力
那是挑战人类极限的精彩表演。2005年6月30日,帕特里克·穆西姆未借助呼吸装置潜入红海海底209米处,打破了自由潜水的世界纪录。
不过这个纪录在威德尔海豹面前就相形见绌了,这种海豹在猎食的时候能潜到水下600米。一个人屏住一口气最长可坚持7分钟左右,而威德尔海豹却能坚持30分钟。
在深潜水时,威德尔海豹的血液大部分流向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这些部位得不到持续供氧是无法存活的。这些海豹令人惊奇之处在于,尽管供血不足,它们的肌肉细胞却能安然无恙地存活。这是因为这些细胞中的肌红蛋白含量很高,而肌红蛋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存储氧气的类似血红蛋白的物质,这使它们能在血液中可用氧含量下降时靠存储的氧气维持生命。
达拉斯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沙恩认为,有可能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借助药物或基因疗法提高人体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的方法。如果这种类似方法被证明成功,它们将有助于中风病人或分娩时缺氧的婴儿,防止心脑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