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执业医师约翰·辛德勒(John A. Schindler)在其新作How to Live 365 Days a Year中指出,76%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因此本书的中文译名为《病由心生》。
辛德勒医生的这种断言类同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今天的基因时代所提的一种观念:人类的疾病90%以上都可以从基因中找到原因。不过从基因找病因已经有很多证据,而病由心生尽管也有一些实例,但人们还是知之较少,因而不得不对辛德勒医生的断言产生怀疑。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证明的。
著名生理学家之死与心身疾病
《病由心生》是由辛德勒医生的演讲稿结集而成,面世后先后再版30多次,狂销100万册,并荣登《纽约时报》等畅销书排行榜。有了如此大的影响后,国内才在2007年5月第一次引进出版。一本谈健康和心理的书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
病由心生在中国文化或中医中最早的例证是杯弓蛇影。也就是说,大脑的思维和情绪可以引发多种疾病,这些疾病不仅仅是精神疾病或心理障碍,而且可以是生理的疾病,能反映到躯体上来,出现种种身体症状,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要么损害健康,要么造成死亡。辛德勒医生在书中举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英国一位著名的生理学家约翰·亨特就是死于自己的不良情绪。他曾预言,第一个让他发疯的人会杀了他。果然,在一次医学会议上,有人激怒了亨特,导致他心肌梗塞,当场死亡。
为什么情绪和心理有如此大的作用?因为,人在愤怒时会诱发血压急剧升高。血压升高的后果之一是让血管破裂。如果大脑血管破裂就是卒中(中医叫中风),严重者会死亡;而心脏血管破裂或堵塞,则可能成猝死或心肌梗死而身亡。
说到这里就自然提出了一个概念:心身医学或心身疾病。尽管辛德勒医生顾及公众的理解没有提出心身医学的概念,但他的书和所举的大多数疾病事例都在说明这样一个概念。心身医学可以有多种名称,如心身疾病、心身障碍、心理生理疾患、心身反应、心身相关、心身问题……但其本质是指,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疾病的发生、发展,表现为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前者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后者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严格地说,亨特之死就是心理社会因素所诱发的躯体功能性障碍,由于这种功能障碍太为猛烈,使心脏血供突然阻断,导致死亡。
但是广义的心身障碍和广义的心身疾病有时几乎是同义语。现在一般称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患(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指的是心身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健康和疾病中或在医学临床中的实际意义。而这也就是医学心理学所关心的一个根本问题。
心身疾病的内容
辛德勒医生在该书的第一篇的第二章“不良情绪会让你罹患各种疾病”中列举了病由心生的许多疾病,大致有:不良情绪导致肌肉疼痛,让人脖子发痛,让心蹦到嗓子眼,使胃不舒服并患多种胃部疾病,影响结肠并导致肚子的多种疾病(如情绪性阑尾炎),让皮肤、血管受损等等。此外,不良情绪还可以左右人的呼吸和换气,影响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等等。总而言之,有76%的疾病都是由不良情绪引起的。
情绪真的能引起这么多疾病吗?换句话说,疾病的物质基础或诱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吗?其实,辛德勒医生在本书中所要强调的不过是心理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读者没有必要忽略一些基本的常识,即疾病是通过各种致病因子,如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环境的、遗传的和心理的种种因素诱发的,而且是由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或综合作用产生的。
人们对疾病病因的认识是随历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而变化的。由于人类疾病在较早的历史时期主要是生物因素所导致的,而且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如历史上的鼠疫、黄热病等,所以以实验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在18和19世纪的西方兴起后,就坚持疾病主要是生物因素引起。比如,19世纪以巴斯德(Pasteur)和威尔啸(Virchow)为代表的纯生物医学派坚持“疾病源于细胞病变”。
这种认识当然有其客观性和科学性,但也使得当时的不少医生只注重“病”而不注重“病人”,忽略了在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的心理因素。然而,1818年德国精神科医生亨罗斯(Heinroth)在治疗失眠症时发现,心理因素对失眠有很大影响,因此对疾病的病因提出了新的概念,即“心身的”(psychosomatisch 或psychosomatik)。后来,1943年美国的哈雷德(Halliday)提出了心身疾病的概念,明确强调心理因素可以引起疾病。
1950年,美国的亚力山大( Alexancler )也大力提倡心身疾病的概念,并明确指出有7种经典的心身疾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而这些疾病都与特定的心理冲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