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已经绘制成功。在昨天的西南大学蚕丝文化节上,该校生物技术学院夏庆友教授透露出了这一好消息。据了解,这项科研项目由中日科学家共同完成。
中日专家共克难关
据西南大学国家“973”计划家蚕基因项目组首席科学家、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介绍,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谱早就公布,但是要搞清楚蚕身上的哪个基因突变,该如何解决,就必须靠基因组精细图谱,找到每个基因的价值。
据介绍,项目组在过去近5年的研究中,已掌握了600多个家蚕品种的2670个性状标记,并由此攻克了家蚕基因克隆技术,在与日本科学家开展的合作中,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最新方法,成功获取了家蚕身上的16329个基因,绘制成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
据了解,家蚕在基础生命体系、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和遗传方式上与人类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基因克隆技术以及绘制成功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对人类在疾病控制、开发新药物等方面的研究有重大作用。
天然彩色蚕茧亮相
昨天,在蚕丝文化节开幕现场,一幅用彩色蚕茧拼成的“嫦娥奔月”图,就是家蚕基因研究的一个成果。这些彩色的蚕茧完全没有经过加工,而是通过西南大学研究绘制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让家蚕的基因发生了改变,养蚕过程中没有喂任何特殊颜料,更不用结茧后染色,就吐出了天然的金黄、鹅黄、绿、粉红、白、赭色蚕丝,而且永不褪色。
据负责此次文化节活动的何松真同学介绍,这是彩色蚕茧首次走出实验室和广大同学见面。
在现场,传统的缫丝和扯丝绵演示也吸引了相当多的目光。
自古以来,蚕儿吐出的都是银丝,需要经过印染才能变成五颜六色。西南大学蚕桑学重点实验室经过2年多的攻关,运用基因改变办法,让蚕宝宝吐出了彩丝。
昨日下午5点,在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成果展示开幕式上,展示出新研制成功的六彩蚕茧——橙色、粉红、浅黄、浅绿、锈色和白色的蚕茧。
“蚕茧是不是被染色了?”参观队伍中不时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夏庆友释疑,彩色蚕茧是天然的。
夏庆友介绍,这是中国首次成功研制出天然彩色蚕茧。以往市场上出现的所谓天然彩茧,是通过给蚕喂养带有色素的食物而产出彩色蚕茧,而新研制的彩色蚕茧是通过转变蚕的基因等技术来改变蚕茧的颜色。“天然蚕丝制出的衣物等用品,像天然彩棉一样健康、环保,不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