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英语、汉语还是法语,语言都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特征之一。但猿猴也有自己的词汇,如咕咕声、咕哝声、尖叫声、咆哮声以及颤声等,一项新研究表明猿猴大脑处理这些声音的部位与我们人类用来解读语言的部位大体相同。这一发现对了解人类语言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猿猴一般是将右耳朝向其它猿猴,倾听它们发出的声音。这个习惯说明猿猴与人类一样,大多数“语言”加工都是通过左脑完成的,左脑负责处理右耳输入的信息。
为进一步研究猴脑是如何处理猿猴叫声的,爱荷华大学的神经科学家Amy Poremba和他在美国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的同事用正电子放射成像技术监测了恒河猴倾听6种不同类型声音时的大脑活动:猿猴叫声、非猿猴发声如滴水声、人讲话声、环境背景噪音、音乐和非灵长类声音如鲸、鸟类和狗的声音以及扰频的猿猴叫声。
所有这些声音都引起大脑相同程度的兴奋。但只有猿猴的叫声促进了猴脑左半球的额外的神经活动。神经刺激发生于一个特定区域: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人脑的这个区域含有关键的语言结构。叫声削弱了恒河猴右脑的活性。由于扰频的猴叫声没有这样的效果,因此这一发现说明猿猴大脑感觉到刺激的不是声波的频率,而是声音的意义。接下来,Poremba通过外科手术除去连接猴脑两个半球的神经束--胼胝体(corpus callosum),然后重复上述试验。结果这些猿猴倾听猿猴叫声时,左脑不再有额外的活动,右脑也不再受到抑制。这些发现说明胼胝体与左右脑之间平衡的建立有关,或许与最优化语言加工有关。有关研究结果发表在1月29日期的《自然》上。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动物行为学家Robert Seyfarth称赞这项研究详细揭示了不同声音感知背后的神经活动,也为了解大脑如何区分声音和语言的差别提供了可能的解释。这项研究有望为了解大脑如何进化出理解语言的神经回路体统新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