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到焦味我们会本能地警觉:着火了?闻到花香,我们会由衷地心情舒畅;饭桌上浓郁的佳肴更是让我们食欲大增……但是对30岁的童琳来说,这一连串的嗅觉感知却成为一种梦想:今年三月份,一次病毒性感冒后,童琳失去了嗅觉。在对人体所有功能感觉的研究中,嗅觉一直是最神秘的领域。科学家们发现,味觉比视觉记忆更长久。视觉记忆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就可能淡化,而产生嗅觉和味觉的事物却能令人记忆长久。在某种特殊气味刺激下,人们记忆的闸门突然打开。
许多患者感染病毒后丧失嗅觉
昨日,原本与医学毫不沾边的银行职员童琳为刚颁发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激动不已(详细报道请见昨日本报B3版)。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专家杨蓓蓓主任医师说:她找回嗅觉的梦想有朝一日将成为现实。200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通过自己开拓性的工作,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解开了鼻子产生嗅觉的奥秘。杨蓓蓓医生当时给童琳的诊断是“永久性丧失嗅觉”,因为临床上无法知晓病毒是如何让这种功能丧失的,也无法对症治疗。但昨日,在接受采访时,童琳与杨医生一样对可能恢复的嗅觉有了预期。杨蓓蓓医生介绍说:鼻息肉的患者会因为嗅觉通道的堵塞而闻不到气味,但那只要通过手术就可以帮助他们找回嗅觉;但病毒感染却不同,像童琳这样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罕见。
嗅觉可以像听觉一样定性定量
在人类对听觉、视觉有了深入的研究,并对那些功能障碍有了治疗对策之后,嗅觉的生理研究如今也有了巨大突破。“这是令人振奋的!”杨蓓蓓进一步解释说:“人的嗅觉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物质基础的,或许以后嗅觉的临床检查也可以像听觉一样定性、定量,比如是哪些气味闻起来不敏感了,哪些气味根本闻不到了……因为我们知道了人体接受气味的受体细胞有哪些特性,它们是如何运作的。”两位获诺奖的美国科学家的研究揭示,有气味的物质会首先与气味受体结合,这些气味受体位于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中。气味受体被气味分子激活后,气味受体细胞就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随后被传输到大脑的嗅球的微小区域中,并进而传至大脑其他区域,结合成特定模式。由此,人就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比如茉莉花的香味,并在另一个时候想起这种气味。
1000个基因制造了嗅觉的神秘锁
昨日,从事多年肿瘤基因学研究,浙医二院院长张苏展教授在采访中十分形象地比喻说:“大自然中变化无常的气味好比一把把钥匙,而人鼻上皮的气味受体细胞好比是不同的锁。气味散落到皮肤上、眼睛里都不被人感知,就因为那里没有对应的锁——受体细胞。”气味受体细胞有何奥秘?张苏展教授介绍此次医学奖成果时说,阿克塞尔和巴克发现,人体约有1000个基因用来编码气味受体细胞膜上的不同气味受体;不同受体的组合让人感觉嗅到了某种特定的气味。“锁的基因密码显然十分复杂,锁坏了,钥匙自然也就不灵了。”这位严谨的医学专家面对人类生命科学的又一硕果,像孩子一样展开了充分的想像:我们已经知道了1000个基因制造了嗅觉的神秘锁,哪天也就可以为锁调配钥匙;我们可以尝试了解,嗅到异味的精神病患者是哪里出现问题;我们甚至可以重建嗅觉,在杭州的春天让人们闻到满城桂香……气味——嗅觉,那不是一种无法模拟的感知过程,而是脉络清晰的化学、电生理反应。“但这种反应的来龙去脉并没有因这次诺奖成果的揭晓而真相大白。”凭借对人类基因研究的多年关注,张教授解读此次诺奖时强调,基因研究的深入反而让生命科学研究走入了迷宫,但我们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因为我们开始真正地思考与探索,而不是像以前那样盲目地认定一种基因只与一种生理感觉、一种疾病一一对应。“无论是生理嗅觉还是恶疾癌症都不是一个基因决定的,而是多种基因的综合作用。所以梦想成真的一天——今天的诺奖成果要为医疗临床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