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IQ值没有问题,而几门功课中偏偏语文“不及格”,这表明他很可能正在被中文阅读障碍症所困扰。不过,现在也不要过于担心,因为这些运气不佳的孩子有了一个另外的选择:既然学习中文这样的方块字有困难,那就改学英语吧,说不定他阅读英语这样的拼音文字游刃有余呢!
这种建议决非空穴来风。近期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给出了这样一个很有应用指导意义的新结论:人类阅读障碍因文而异,阅读者特有的母语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类大脑特定区域的活动异常,成为导致阅读障碍的重要因素。
这篇论文的领衔作者是香港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负责人、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谭力海博士。他和同事萧慧婷博士,联合北京解放军306医院的金真教授,对北京玉泉小学四五年级的正常儿童和有阅读障碍的儿童进行的对比研究表明,在进行中文阅读时,阅读障碍儿童发生功能异常的脑区与此前的拼音文字阅读障碍者明显不同,这一变化是中文阅读障碍者所特有的。而此前西方拼音语言国家在对阅读障碍者的研究中发现,受试者大脑中负责文字解码的区域清一色地变得“慵懒”,因此人们认为不同语言的阅读障碍是源于同一脑区的工作异常。
为什么中文阅读障碍者的“问题脑区”会不同呢?谭力海认为,在西方拼音文字中,字母到声音的转换遵循一定规则,阅读障碍儿童正是存在字母到发音的转换障碍,其核心原因是语音辨别缺陷。而中文是图形表意文字,由笔划构成的方块文字发音基本无规律可循,中文阅读障碍除了从字到音的转换不畅,还有从字到义的“翻译”障碍。
一般来说,在《科学》或者《自然》等国际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可分为两类:一是在热门大潮流中的重大发现,这样的文章可以说是皆大欢喜的事;另外一种是反潮流的论文,发表起来相对困难得多。很显然,谭力海等人的论文要属于后一种。
谭力海何以能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而得出“标新立异”的结论呢?据了解,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已经辛勤耕耘十多年的谭力海,很早就把自己的研究目标确定为攻克中国人的大脑语言区研究难题,构建出一个有关中国人大脑语言区研究的理论体系。
对于研究中国人大脑语言区的意义,谭力海这样认为:“由于中文在形、音、义等方面均具有不同于西方拼音文字的‘独特个性 ’,研究中国人学习与加工中、英文时的脑机制,揭示中国人的大脑语言区,是一项重要的、符合我国国家利益的科学使命。这类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科学与教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多年来,谭力海利用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新一代实验手段的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在中国人大脑语言区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其成果已在国际同行中获得了广泛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他的研究小组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利用在大陆出生和长大的留美学生或学者为实验对象,发现中国人的大脑语言区主要位于左半球额中回第9区和第46区。而西方学者发现以英语和其它拼音文字为母语的人的大脑语言区位置是左半球额下回前侧、左半球额下回后侧、左半球额上回后侧和左半球颞枕叶联合区。
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更是他多年工作有序推进的结果。新的发现无疑为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今后设计出有效的语言矫正方案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