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说,经常被欺负或受压力的小鼠,能在其大脑与记忆和情感有关的区域产生持久分子水平的变化以及持久的行为变化。Olivier Berton和同事还发现,神经营养因子BDNF必须在大脑的多巴胺能区域出现才会使受压力的小鼠变得对其他小鼠表现出社会退缩。研究人员说,这些结果建立了BDNF在调节来自社会环境压力的长期神经元变化与行为变化上的关键作用,也许能帮助研究一些人类心理疾病,比如长期抑郁或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社交退缩行为是这些心理疾病的共同症状。研究人员让一些小鼠每天遭受好斗小鼠的欺负达10天之久,这个遭遇带来的压力使这些小鼠避开其他小鼠。研究人员发现,在中边缘多巴胺能通道中敲掉BDNF,起到了与给小鼠固定剂量的抗抑郁剂同样的效果,使它们克服了社会退缩行为。对大脑的基因表达谱的测量显示,抗抑郁剂与阻碍BDNF的分子通道有相当程度的重叠。
因受到欺凌和惊吓而变得畏缩的实验鼠,剔除掉一个基因后,行为就能恢复正常。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表的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动物的社会性可能受基因影响。
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鼠是社会性很强的动物,一般乐于和陌生的同类接触,但如果遭到比较霸道、富有侵略性的同类的欺凌,鼠就会变得畏缩起来,而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能改善这一状况。研究人员让个头小的实验鼠每天与具有侵略性的大白鼠近身相处5分钟,小实验鼠常常被“揍”到容器的一角,余下的时间让它们隔着有一个凿孔的透明树脂玻璃墙相望相闻,虽然免去了皮肉之苦,小实验鼠也免不了受到精神折磨。经过10天的折磨后,再把小实验鼠与其他友善的实验鼠放在一起,但小实验鼠还是与受折磨时一样,表现得非常畏缩。
研究人员认为,老鼠的这一行为背后可能有基因的影响,特别是一种名为BDNF的神经营养因子。他们进一步研究了鼠脑内与欣快感刺激相关的两个区域后发现,正常实验鼠的腹侧被盖区含有较多BDNF因子,依伏神经核则只含有微量的BDNF因子;而在实验中被折磨的实验鼠,依伏神经核却含有更多的BDNF因子。
研究人员推测,腹侧被盖区生成的BDNF因子,传输到了依伏神经核,并对实验鼠的行为产生影响。过量的BDNF因子在依伏神经核中积累,会使实验鼠行为畏缩。为了验证这一推测,他们剔除了畏缩实验鼠脑中编码BDNF因子的基因。实验鼠在这一番“洗脑”后果然一反常态,面对粗暴的同类再也不畏缩了,这一效果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的疗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