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痴呆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国际上至今没有令人满意的药物能控制其发展。近日,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药物研究室主任李林研究员领衔的科研项目《补肾中药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和技术平台的建立》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为期10年的科研项目,打破了长期以来中药复方难以被国际上认同的瓶颈,在研究思路上对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研发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新思路之一 独辟蹊径 计算机“海选”
以往研制西药要经过从成千上万的化合物中进行筛选、动物试验、人群有效性验证等相当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国内对中药的研究也多是循西药思路,从单味药中寻找单个有效成分,仅筛选就相当于大海捞针是海量的工作,而且筛选出来的还不一定是有效的药物。
李林1991年到美国罗马林达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时看到,美国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很高,包括前总统里根都未能幸免。国外所用的化学合成药作用靶点单一,只能针对症状,疗效有限。当时她就想:中药复方含多种成分,作用于多靶点,且毒副作用较小,或许能从中另辟蹊径?1994年底李林回到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著称的北京宣武医院,申请课题开始了中药治疗AD的研究。
李林选择了一个单刀直入的全新路线:利用计算机检索现有的古今中药复方。1995年她领导的研究组首先从几千年的中药信息中,检索出60多个中医治疗老年痴呆或脑萎缩的复方。她说,这使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可以汲取多个流派的经验,获得的是多个复方的精华。
她又运用计算机排位选择了使用频率最高的33种单味中药,再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依次为补肾益智、健脾补气、豁痰开窍、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和其他共6类。这恰好与中医“补肾填髓为主、辅以豁痰化瘀”理论相吻合。结合临床经验,他们组成了含10味中药的新复方,经动物实验和临床预试验,显示在改善AD患者认知障碍方面有较好的效果。李林的这种方法大大缩小了筛选范围,加快了研究进度。
新思路之二 优化重组 成果接踵出
可是煎煮中药太不方便,也难以产业化,解决的办法只有将汤剂变成胶囊剂。但怎么才能在小小的胶囊中装进那么多味药?李林在医学统计学家孙瑞元教授的指点下,运用正交T值法把10味药分为12组,每组不同搭配四五味药,在3种动物模型上进行试验,经统计学分析,进一步将有效药物精简优化为6味,制成了参乌胶囊。由于这6味药中的5味都有比较明确的主要有效成分或部位,基本阐明了抗AD作用的物质基础,同时使复方的质量可控。2001年参乌胶囊成为第一个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治疗AD的中药新药,现已进入III期多中心临床试验。
李林运用这一思路为后来其他中药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例如他们从中又发现,中药何首乌的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药效最好、作用最广,因此对这一成分进行了二次开发,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另一味中药山茱萸的有效部位和单体成分也申请了两项专利。这些成果提高了我国发展抗AD药物的原始创新能力,加速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
新思路之三 国际对话 数据是语言
如何让国内外同行能够认识中国复方药的价值?千百年来靠经验传承的中医是很难回答的。李林等先后应用10种拟痴呆动物模型和8种包括转基因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开展药理研究,这些模型分别出现了典型的老年痴呆指征,给予参乌胶囊、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有效成分后,上述模型的病理性变化都得到明显改善。据此他们提出新的见解:中医所指的“脑髓”,其生物学基础主要是神经元,基底前脑等脑区胆碱能神经元大量萎缩和丢失,“髓海不足”造成认知功能下降。
事实证明,这样的科研路径既多快好省,所获科学数据又使他们找到了与西医交流的共同语言。近年他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在多次国际会议上报告后,很多外国同行说“听懂了”,期待这一在多个靶点显示作用的中国药物尽快问世。
不谋而合 中西医相通
在10余年中药治疗AD的研究中,李林他们多次发现用西医方法研究的结果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比如,中医认为“肾生髓,脑为髓海”,李林用实验结果首次提出新观点:“补肾填髓”的生物学基础包括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从而减少神经元死亡,即促进了抗衰老能力。
李林教授说,中医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好经验和好药方,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只是我们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它。应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和思维方法,可以帮助中医讲清楚一些以往比较模糊的理论,说明中药的作用机理和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毕业于西医院校而致力于中药研究的李林最大的体会是:中医和西医是可以相通的。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方法对中医理论进行诠释和发展,应当是当代中国学者的一种责任。
李林1991年获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博士学位,1991-1994年在美国罗马林达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和研究助理,现任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脑老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等职,是中国药理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药理学报》等多家杂志编委。她长期从事神经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研究,尤其在抗AD药物的研发方面,已形成特色,在全国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