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缩小一百万倍,跳入自己的大脑,就会惊异地发现:一棵棵“大树”突然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每只神经细胞都长着一条长长的“树根”和许许多多的“树枝”。为什么它们会长成这个模样?一直以来,全球的神经科学家试图寻找到答案。
昨日,从中科院上海神经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王以政研究员及其学生闫冬、郭黎组成的研究小组历时两年半,发现了神经细胞结构建立的新机制。该研究揭示了神经细胞的“长相”之谜,并刊登于最新一期的顶级学术刊物《细胞生物学》上。
据闫冬介绍,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构成的网络结构,每个神经细胞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连接,彼此调节,从而控制从呼吸、心跳到感觉、认知各个层次的生理活动。神经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虽然千差万别,但却都由“轴突”和“树突”组成。从长相上看,“轴突”就如同一条树根,而“树突”就好像枝繁叶茂的树枝。
为什么“树根”只能有一条,而“树枝”却有那么多呢?实验组取出老鼠胚胎内的海马神经细胞,并在一种特定的蛋白上标注了荧光标记。经过4个小时的观测发现,“树枝”部分的蛋白质有明显的降解,而“树根”尖端的蛋白质却顽固地保留着。
这一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降解的地方形成了“树枝”,而蛋白质保持的地方则变成了一条长长的“树根”。而为了再度证实这一理论,研究组又进行了另一组实验。据闫冬介绍,他们在神经细胞中输入了一种药物,能够抑制蛋白质的降解。48小时后,这个细胞的周围果然再也没有“树枝”长出来,而是长出了许多条“树根”。
王以政研究员表示,这一神经科学的发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而其研究组下一步还将继续深入研究局部调节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