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由美国华裔研究人员张莹担纲完成的一项新发现,找出人体重要的多巴安受体在神经活动中与众不同的生化基因特征。这一特征的发现,将对治疗多种神经疾病产生有效影响。这项发现刊在12月3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
刚刚从俄亥俄州立大学医疗中心完成博士学位的张莹,在导师萨迪(Wolfgang Sadee)引导下,三年前展开这项研究,作为她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课题。31岁、来自湖南的张莹表示,已知研究都指出多巴安D2型受体(dopamine D2 receptor)是参与人体神经的认知、记忆与行动控制重要因素,它与多种神经疾病也有密切关系,但没有人知道它与上述因素的具体关系,也没有人知道这一受体与其它神经组织的不同。
为发现该受体的特别之处,萨迪把这项任务交给张莹,并与俄大统计系教授李美玲(Mei-Ling Lee,译音)、博士生萧涛(Tao Xiao)和实验室研究员王丹心(Danxin Wang)以及Audrey Papp等配合研究。
张莹指出,经过近四年的筛选性研究,她最终发现多巴安受体有个与众不同的基因特质(bio-marker):一种单核甘酸多型性(SNPs)的存在,影响着受体的基因表达,因而影响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症和嗜毒等脑神经疾病对药物的反馈。
萨迪指出,找到这种受体的基因特征,将可以更有效地发现上述脑神经疾病的对抗疗法。在不了解这些疾病的特质时,有的药物对这些疾病有效,有的则没效,但在服用本来无效的药物期间,患者可能遭受其它的损伤。
张莹表示,这一发现可以对部分精神疾病患诊断、乃至未来的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邰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