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7日举行的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科学与中国”学术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曾毅院士介绍,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要使我国艾滋病疫苗避免受制于人的局面,应在国家层面上统筹规划、有效协调,有效推进我国的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
曾毅介绍,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与欧洲合作研制的、第一个我国拥有部分知识产权的重组痘苗病毒载体艾滋病疫苗(NYVAC-C)已于2005年初报告其I期临床研究结果。I期临床结果显示,NYVAC-C安全可靠,两次NYVAC-C免疫之后,在50%的志愿者中测得较高水平的HIV特异性CD8+T细胞。目前在欧洲正在进行DNA疫苗和NYVAC-C联合免疫的I期临床研究。
曾毅说,我国HIV疫苗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体上来说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限,已在国际上完成或正在进行的120多个HIV临床试验中,在我国进行的只有两项,而且试验的疫苗均没有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上游研发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研究创新不够,队伍间缺乏合作,疫苗研发上下游脱节,致使完成研制的疫苗进入GMP生产和由生产走完临床报批的周期太长。国家科技政策对像疫苗这样的贯穿上下游的系统工程仍采用条块分割的资助方式,缺乏连续和跟踪的资助机制。
此外,由于各类课题分散设立和每个课题的经费额度都不大,各队伍自身难保,只能独自研究很少开展合作,无法形成合力。因而我国艾滋病疫苗研究总体实力远不如欧美,甚至不及一些已组建了国家艾滋病疫苗计划的发展中国家。
曾毅介绍,国家艾滋病疫苗研发策略(CNAVSP)设立3个工作框架:基础与前沿技术;基地与平台建设;重点项目。CNAVSP框架是国内外以往研究计划所没有的,而欧美各国近年来建立并给予重点支持的则是团队式重点项目,专家建议按国际习惯用中国艾滋病疫苗计划( CAVI)为其名称。CAVI计划将我国自主创新艾滋病疫苗研究的核心资源和骨干队伍进行整合,形成从实验室研究、中试生产到临床试验的完整的疫苗研发系统,加速推进其进入临床试验,实现国家中长期规划制定的到2010年完成中国特色艾滋病疫苗的Ⅲ期临床试验的目标。
据介绍,CNAVSP的三个工作框架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这样我国艾滋病疫苗在三个互为支撑的框架支持下,既能自主创新地独立发展又可胜任各类国际竞争,同时吸引国际资源与我国开展疫苗合作和多中心临床评价。这样,我国的艾滋病疫苗就能借助国际合作潮流的推动,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既为全球攻克艾滋病疫苗作出贡献,又能保证成功的疫苗组合中有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在未来疫苗领域占据主动,避免艾滋病药物受制于人。
相关专家呼吁建立并完善国家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的领导和协调机制、科学保障机制、研究管理机制等。曾毅等专家建议,我国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相关政府部门能否建立起有效协调机制。为推动国家艾滋病疫苗发展战略工作,应成立包括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负责研制、使用和管理艾滋病疫苗的政府部门在内的联合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