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媒体报道,至今仍未有针对性药物治疗SARS,但香港大学一项研究却为研发药物带来曙光。研究人员发现,仅采用100微米、一种称为Bananins的化合物,便能有效抑制病毒生长超过99%,而毒性较疫潮时所用的利巴韦林低很多,极有潜质发展成抗SARS药物,但相信仍需要至少2年作进一步研究。
港大微生物系副教授郑伯健表示,Bananins由6种抗病毒化合物组成,其结构与河豚毒素相若,但毒性极低。研究人员反复进行实验,发现Bananins有效阻断SARS病毒的解旋功能,从而阻止病毒复制及生长。
郑补充,在SARS爆发期间,医院多采用利巴韦林(Ribavirin)、特敏福(Tamiflu)和Kaletra等药物治疗病人,但其功效受争议,且浓度高,毒性强﹔相反,初步研究显示,Bananins的毒性较利巴韦林低很多,成为它有潜质发展成抗SARS药物的另一主要原因。但这方面仍有待专家小组继续研究。
他指出,待港大较高规格的P3实验启用后,小组会尽快就Bananins展开动物及临床研究,但相信仍要再投放2至5年时间,才能够研制出真正能让病人服用的药物。
香港大学医学院26日表示,该学院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全新化合物,能有效抑制非典病毒。
据了解,该化合物可抑制用以复制非典病毒的重要元素解旋酶蛋白,从而阻止病毒繁殖,最后使病毒无法存活。有关研究报告已于3月25日于国际医学期刊《化学与生物学》杂志发表。
港大医学院生物化学系与微生物学系于去年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在非典病毒中取出解旋酶基因,进行一系列病毒抑制测试。结果发现,100微米的化合物可在最快24小时内抑制99%非典病毒的生长。而其毒性较非典暴发时香港公立医院所采用的药物利巴韦林低约100倍,极有潜质发展成抗非典药物。
研究人员表示,除了非典病毒以外,丙型肝炎和疹病毒同样含有解旋酶蛋白,医学院将测试该种新化合物是否能发展成为防治其他病毒的药物。
港大医学院希望继续进行有关的动物及临床测试,如果取得成功,预计最快可于2至5年后把该化合物发展成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