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了疟疾原虫如何改变“入侵途径”的机制。这一发现对设计疟疾疫苗以及发展疟疾治疗方法也许有重要意义。在感染人类红血细胞的过程中,疟疾原虫有从红血细胞的含有唾液酸的受体转换到同一细胞上不含唾液酸的受体的能力。尽管人们知道疟疾原虫的这个性质已经10多年了,但是一直不知道其机制和牵涉到的基因。Janine Stubbs和同事用微阵列和基因敲除确定出PfRh4基因在受体的转换上起作用。这个受体转换看起来帮助了寄生虫种群躲避寄主免疫响应,以及帮助其入侵血红细胞,尽管这些细胞之间有遗传变异。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发的一种传染疾病。今年的5月3日,世卫组织发表的《2005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世界约40%的人口有患疟疾的危险。在问题最严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每年有3000名5岁以下儿童死于疟疾。
疟疾寄生虫——疟原虫利用不同的途径入侵红血球从而避开身体的免疫系统。而且,研制抵御这种传染病的有效的疫苗是相当艰难、复杂的工作。现在,由澳大利亚的Alan F. Cowman(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国际研究学者)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组确定出了一个特殊的基因——疟原虫用它来切换入侵途径。
美国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院和Novartis研究基金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研究的结果公布在8月26日的Science上。
一些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株通过细胞表面上的唾液酸蛋白受体入侵红血球。如果用一种能够将唾液酸移除的酶处理血细胞,这种寄生虫就无法继续入侵。其他的一些包括W2mef在内的寄生虫株不但能够利用这种唾液酸受体入侵,而且还能够在必要的时候转换成其他的途径入侵。
为了研究这种寄生虫如何切换不同的血细胞入侵模式,Cowman和同事培养了能利用唾液酸入侵的W2mef寄生虫系和能够不依靠唾液酸受体入侵的寄生虫系。接着,他们比较了两个组之间基因活动的差异并确定出了两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基因。
第一个基因是P. falciparum reticulocyte-binding like homolog 4(PfRh4),它与其他一些已知在疟原虫入侵红血球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的基因相似。第二个基因是EBA165,它似乎不能产生一种功能性的蛋白质,因此研究人员推测它只有在毗邻PfRh4时被活化。利用更精确的定量方法,研究组发现这两个基因在不依赖唾液酸的寄生虫中的活性比那些需要唾液酸才能进入细胞的寄生虫高60到80倍。
这些结果表明PfRh4基因的活化是寄生虫切换到不依赖唾液酸的入侵模式所必须的。事实上,研究组在不依赖唾液酸的寄生虫中发现了PfRh4,而在唾液酸依赖寄生虫中没有发现这种蛋白。进一步的实验显示PfRh4基因的活化是从唾液酸依赖入侵方式转换到非依赖性入侵方式所必须的。
这些结果对抗疟疾疫苗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寄生虫上能够与寄主细胞上的唾液酸受体结合的分子有可能成为抗疟疾药物的一个靶标。但是Cowman也指出如果只抑制一个基因,一些寄生虫仍然能够利用PfRh4来转换到其他的侵染模式;如果两个基因都被破坏,那么寄生虫就“没门”进入血细胞中了。(生物通记者杨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