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致癌作用、堆积如山的铬渣已成为环保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中南大学以柴立元教授为首的“铬渣生物解毒”课题组通过8年攻关,从铬渣堆埋场附近的淤泥中分离驯化出一种能为铬渣解毒的细菌,不仅让铬渣达到国家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并可作为生产砖块和水泥的替代原料,而且能回收部分金属铬,实现资源再生。在日前省科技厅主持的鉴定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为首的专家们认为,该项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建议尽快将其应用于原长沙铬盐厂等厂家的铬渣规模化处理。
铬盐和金属铬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然而生产中有大量的含铬废渣产生,其中六价铬有致癌作用,是公认的重点污染物之一。我国每年要排出数十万吨铬渣,历年堆存量已达600万吨,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可溶性六价铬使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我省目前有待处理的铬渣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仅长沙铬盐厂就达40多万吨,致使该厂因严重影响职工身体健康和污染环境而不得不在2003年关闭。
课题组用生物学方法提供了铬渣解毒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途径。其开发的“细菌解毒铬渣及其选择性回收铬的新技术”采用细菌堆浸工艺,具有工艺设备简单、易于规模化、投资成本及运行费用较低等优势,具备实施产业化的条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解毒过程菌液闭路循环使用,不产生二次污染,铬渣经细菌解毒7至10天后达到国家危险废物浸出毒性鉴别标准,经现有用户使用证明,可作为生产砖块和水泥的替代原料。此外,“解毒细菌”还将铬渣中90%以上的六价铬转化成三价铬并形成沉淀物进行回收,在铬渣环境治理的同时实现了铬资源的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