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陌生的疾病名称不胫而走——广州管圆线虫病。随着北京市卫生局公布北京首次发生群体性广州管圆线虫病病例,各地纷纷采取行动,预防该病发生。媒体、公众、有关部门的目光,共同聚焦在该病的罪魁祸首——“福寿螺”上。据报道,北京的23名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正是由于食用了未经充分煮熟的福寿螺才染病的。
福寿螺的来历
福寿螺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这种生物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特意从国外引起的,在中国“落地生根”后,已成为重要的入侵有害生物之一。
福寿螺(Amazonian smail;Ampullaria gigas spix)又名大瓶螺,苹果螺,是一种两栖淡水贝类软体生物,分类上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瓶螺科。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上世纪70年代引入中国台湾,80年代又由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广东,并开始养殖。由于过度养殖,加上口味不好,它被释放到野外,并很快定殖下来。
( 福寿螺 生物谷配图)
更多生物图片请进入
福寿螺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繁殖快,在河湖田野都可生存;由于食量大、食性杂,能破坏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以及蔬菜和水生作物,已成为两广、福建、云南和江浙沪等地的重要有害动物。以重庆为例,数年前引进养殖福寿螺后,在稻田中泛滥成灾,人螺年年大战,水稻不断减产。据估计,中国南方各省市受其危害的水域(池、湖、水田等)不少于10万公顷。由于福寿螺的造成的危害,被我国列入首批公布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有关专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的准则对福寿螺进行了全面风险评估,结果证实该螺极易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定殖,对我国水稻生产威胁很大,并可传播人类疾病。
基于福寿螺带来的生态和经济上的风险,有关部门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对福寿螺的防治方法和控制措施。在危害较重的地区,农业部门采用施用化学杀螺剂、养鸭食螺、捡螺摘卵。等方式进行防治。但与此同时,福寿螺被作为食用动物引进后,在很多地方一直人工养殖,多年来仍时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关于广州管圆线虫病
广州管圆线虫病,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一种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由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这种病的潜伏期为3-36天,平均16天。少数患者在吃螺肉后数小时即有腹痛、恶心反应,有些病人首发症状为发热、打喷嚏等类似感冒症状,多数患者急性起病,突出症状是头痛,常有头晕、发热、面部神经瘫痪等症状,可致痴呆,甚至死亡。
该病的病原物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寄生于鼠肺血管内。是陈心陶(1933)首先在广州捕获的家鼠和褐家鼠体内发现,福寿螺等动物则是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CT胸部表现
( 生物谷配图)
更多生物图片请进入
这种线虫的中间宿主。人体感染该线虫主要是因为食用了生的或未熟的含有第三期幼虫的螺肉。广州管圆线虫病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包括我国的台湾、广东、海南等省以及东南亚、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古巴、埃及和一些太平洋岛屿。1984年何竞智报道了我国第一例广州管圆线虫病,此后在广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相继报道了该病,近年来,随着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等中间宿主的大量养殖和食用,该病有也有增多趋势。1997年浙江温州有过集体爆发,2003年昆明有过集体爆发,引起了医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但由于该病多为散发,常被漏诊、误诊。
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是经口感染,生吃含感染期幼虫的螺、淡水虾、蟾蜍及蛙等,喝经过幼虫污染的生水,都有可能感染该病,而目前发现的病例主要是吃过福寿螺的人群。因此,不吃生或半生的中间宿主(螺、蜗牛、蛙等)是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此外还应注意不吃生菜、不喝生水、不在疫区戏水或水中徒手作业。
焦点背后的隐忧
在互联网上用“百度”、“Google”等搜索软件进行搜索,除了近期福寿螺引发广州管圆线虫病,各地纷纷“叫停”福寿螺的新闻报道之外,既有大量关于福寿螺危害的报道和防治知识,同时又有大量求购、推销和传授福寿螺养殖技术的信息。两种信息的交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对这一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疾呼防治,有人积极推广。在这些新闻和信息背后,笔者感受到我国在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防范和控制、科学知识的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欠缺。
日前,中国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高级论坛在新疆召开,从论坛传来的信息表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每年给我国造成经济损失达560亿元,触目惊心。与此同时,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社会公众,对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峻形势认识普遍不足,擅自引种,擅自携带入境,盲目种、养殖,疫情防范措施的欠缺,管理的失控,导致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种类越来越多,传播越来越快,造成巨大损失。以臭名昭著的“生态杀手”加拿大一枝黄花为例,一方面有关部门投入大量财力和人力进行铲除,另一方面却以“黄莺花”的新名字在市场上大量销售,广为传播,极有可能使防治效果付之东流。外来物种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可忽视,一个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如果条件适宜,又无制约它的天敌生物,就极易大量繁殖、迅速扩散并造成严重危害。原产北美的松材线虫在本地发生并不严重,侵入日本后却造成毁灭性灾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国,加拿大一枝黄花、紫茎泽兰、水葫芦、食人鲳……入侵生物造成的损失不胜枚举。
在外来物种“大兵压境”的今天,对国家生态安全和农林经济的威胁,已经可以说“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此,应加强对引进外来物种的评估论证和审批,加强对境外疫情的检疫封锁,对已入侵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有害生物在下大力气防治的同时,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防止其扩散,特别是通过国内引种、销售等途径人为扩散。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危害和防范措施,社会公众所知甚少,仍需要大力宣传。
另一方面,国人的一些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导致“病从口入”,甚至出现大范围流行的现象同样令人忧虑。十几年前的“毛蚶”风波人们还没有忘记,几年前“非典”的阴影还未散去,广州管圆线虫病又接踵而来。生食动物产品可导致多种疾病,但餐馆、饭店为利益驱动仍在销售,对此中风险几乎一无所知的食客还在食用,不能不令人担心,将来又会有什么新的疾病向人类袭来。为此,有关部门管理手段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仍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