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生物学科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极端环境微生物生命特征及环境适应机理”在中科院微生物所举行年度报告会暨微生物学前沿领域研讨会。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屏、邓子新、赵进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一处处长闫章才应邀参加报告会。微生物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谭华荣研究员致欢迎词,并与项目负责人黄力研究员共同主持了报告会。
极端环境微生物是生命的奇迹,它们蕴涵着生命进化历程的丰富信息,代表着生命对于环境的极限适应能力,界定了生物圈的“边界”,是生物遗传和功能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宝藏。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点及适应机理,对于揭示生物起源的奥秘和发展的规律、阐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和动力、认识生命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是与地球化学变化之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大大促进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在生物技术产业中的利用。“极端环境微生物生命特征及环境适应机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6年成为基金委微生物学科首个创新群体项目,该项目自申请之初就致力于从多个层面认识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形成机制,了解生命在与环境项目过程中的进化规律,并为极端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利用奠定基础。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极端环境微生物领域有着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一支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研究队伍。该项目启动一年来,在7位学术骨干的带领下,项目组成员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极端微生物遗传机制及环境适应性的研究方面,该研究群体对分离自我国云南热泉、由群体成员参与完成基因组序列测定的腾冲嗜热厌氧杆菌进行了深入研究,精确定位了该菌的复制原点并分析了在高温条件下该菌染色体DNA复制起始机制及热适应机制;发现了在极端嗜热古菌DNA复制过程中引物合成与引物延伸步骤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偶联机制;发现了一种新的古菌染色体蛋白;在极端环境微生物代谢特点及嗜极生理的研究方面;研究群体首次报道了极端嗜盐古菌PHA合成的相关基因;发现了细菌芽孢形成的一种新机制;对极端嗜热古菌参与硫代谢的硫氧化还原酶进行了晶体结构分析;从极端环境微生物中分离得到了一些性质特殊的极端酶。该创新研究群体表示,将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广泛开展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致力于学科积累、潜心于原始创新,为提高我国极端微生物研究的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报告会上,赵国屏、邓子新、赵进东三位院士分别以“微生物基因组学和微生物生物学”、“一种新型的DNA硫化修饰法”、“蓝藻异形胞分化机理研究”为题作了报告。赵国屏院士阐释了当今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面临的挑战,邓子新院士介绍了他在DNA硫修饰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赵进东院士对蓝藻异形胞分化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三位院士精彩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也给该创新研究群体带来了有益的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报告会后,与会专家还就微生物学前沿领域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学术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