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通报 FEB 20, 2008, 35(2):302~305
Microbiology ©2008 by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武汉 430072)
作者简介:
沈 萍, 女, 196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专业, 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微生物遗传学研究生, 毕业后留在该所微生物研究室工作, 1972年调入武汉大学。1986年~1988年, 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波士顿生物医学研究所进修分子生物学。现为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微生物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曾任全国高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微生物学科组副组长)、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历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基础微生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分子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遗传学会微生物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湖北省遗传学会常务理事, 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长期致力于微生物学、微生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70多名, 博士后4名。独著、合编(译)教材及专著10多部, 其中有主编的"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微生物学"(第一、二版和彩色版)、"微生物学实验"(第三、四版)和主译的我国第一部全彩版280万字的"微生物学"。由沈萍教授主持的"微生物学"课程被评为"全国优秀创名牌课程"、"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和"首批国家级精品教材"。
先后主持了八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国家973项目(课题负责人); 多项另外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资助科研项目和企业合作研究项目。从事的研究领域主要涉及细菌、古生菌和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工程菌的构建和应用, 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 主要的教学奖励有: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湖北省科学进步奖(教材类)一项, 并且是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武汉大学师德标兵, 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教师。
摘 要:结合我们编著的《微生物学》教材, 阐述了讲好《微生物学》课程的动力、境界和手段, 指出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是讲好微生物学的动力, 充分认识微生物的"共性"和"特性", 是讲好微生物学的一种境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另外,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为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 而且更要"授人以渔", 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 兴趣, 创新型人才
微生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极富探索性和实用性的学科。作为一门课程, 特别是一门基础课,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将这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教授给学生, 这对每一位授课教师既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份热爱, 更是一种崇高的职责, 许多教师都尽职尽责, 做得非常好, 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 值得学习和借鉴。在这里, 我仅就《微生物学》的课堂讲授这一教学环节, 结合我们编著的《微生物学》教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1 5]。
1 对学科的热爱和兴趣是讲好微生物学的动力
微生物因其特有的生命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与人类爱恨交融的密切关系, 因而吸引着人们以极大的兴趣执着地去追寻、探索和研究它们, 并对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发出惊叹! 甚至对它们在自然界, 特别是在人类自身所发挥的作用还怀有几分敬畏、几分爱和恨。几年前, 全球暴发的非典型肺炎(SARS)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恐慌, 仍记忆犹新; 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大多数疾病均是微生物所为, 可谓"恨"之。然而, 微生物却又以它那微小之身躯为人类的生活带来福音; 为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出巨大的贡献; 为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和繁衍担负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可谓"爱"之。地球上的许多极端环境, 例如100℃以上的高温、近饱和盐浓度以及绝对厌氧等, 是高等生命的禁区, 但却是许多微生物生存繁衍的伊旬园, 是那里的唯一居民。所以微生物又是揭开生命之谜、探索生命起源、界定生命极限的特殊生物, 甚至有可能成为探索外星生命的源泉。因此, 作为研究微生物的一门学科 -- 微生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丰富、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极富探索性和实用性的学科。我们从事微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教师, 就是怀着这份对微生物学的热爱和兴趣选择了自己崇高的职业, 并全身心地投入, 为之奋斗终身。将自已所热爱的、并将为之奋斗终身的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巳的讲述传授给年青的学生们, 这是-种崇高的职责, 也是讲好微生物学课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