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圣彼得堡国家医学大学科研人员提出,及时向心肌梗塞疾病患者移植骨髓干细胞,可以使受损的心肌功能恢复;如果对可能出现心肌梗塞疾病的人实施预先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会更好。相关实验在老鼠身上已获得成功。
心肌梗塞疾病是心脏的某些肌肉死亡,并在周围发生炎症。在炎症延续4周到5周的时间里,巨噬细胞清理死亡的细胞,在受损的位置出现新的毛细管,但心肌细胞不能恢复,代之产生的是对心脏有不良影响的粗壮和无弹性的胶原痕迹。俄研究人员认为,利用移植患者自身骨髓干细胞的方法可恢复死亡的心肌细胞。相关实验虽然还没有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但在老鼠身上获得了成功。
实验中,研究人员在麻醉情况下捆扎了老鼠的冠状动脉,致使老鼠产生心肌梗塞。在实验前和实验后的不同时间内,研究人员通过老鼠的尾静脉向其体内注射了取自老鼠自身大腿骨的干细胞,6周以后对老鼠的心脏变化再进行研究分析。
由于干细胞可以自己向受损的地方流动,从尾静脉到发生心肌梗塞的地方需要2天时间,因此,干细胞进入心脏炎症区的时间也随着注入的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干细胞对心脏的影响也随之不同。实验发现,干细胞作用的最佳时间是心肌梗塞发生前不早于2昼夜、发生后不晚于1周内的期间。干细胞进入受损心肌区后,在其位置长出了副有弹性的毛细管,它们的出现保障了血液的循环;受损位置出现的痕迹也有着原则性的不同和结构,由于其含有许多弹性的纤维,没有形成对心脏的外加负载。同时,还在受损区发现了一层很薄的肌肉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在干细胞作用下产生的新细胞,也可能是由于干细胞的作用生存下来的老细胞。
有关专家指出,尽管利用干细胞治疗老鼠心肌梗塞疾病的实验获得了成功,但不意味着这种方法完全适用于人体,还需对这种方法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