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心。一个国家科学研究的水平如何是牵涉到国力和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那么中国的科学研究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中科院植物所所长韩兴国。
记者:评价一个国家的科技状况和水平的指标很多,比如专门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人员占总人口的比例、公众的科学素养、万人接受大专教育的数量、国家的基础科研投入总量和基础研究投入占 G DP的比例、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R&D)的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和转化数量、科技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等等。您是哪一种价值取向呢?
韩兴国:要找出一条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单一指标是很困难的。比如我国从历史上就没有自己培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这并不说明我国的科技事业就没有发展和进步;印度早有因为完全在本国研究发现“拉曼光谱”而获得193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曼,但现在也很难说印度就是一个科技大国。
尽管找出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单一指标是很困难的,但我认为,一个国家发表国际论文(包括发表在国际期刊、论文集和大会报告)的数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记者:您认为中国目前的科研水平如何?
韩兴国:按国际科学论文数量排序,我国在2000年是排在世界第八位,排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之后。具体分析,200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上发表论文(含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共49678篇,占世界论文总数1399776篇的3.55%。这一数字同我国 G DP占世界GDP总量的百分比基本一致。如果套用经济学的名词,我以为中国科技和中国经济一样,在世界上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记者:您的看法很独特。不过,国际科学论文排名第8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家”总是很难让人把它们划等号。
韩兴国: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过下面的事实是不能忽略的。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有2000多万名科技工作者,有2.3万多个科技机构,但2000年被SCI收录的论文却只有30499篇。也就是说,在不考虑其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平均每一个研究单位一年发表的国际论文不到1.5篇,每600多个科技工作者一年才能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
再看我国的科技投入。2001年我国的科技总投入已达到900亿人民币,第一次占到 国民生产总值的1%。但这一数字也只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投入到人口与健康领域的几分之一。日本2001年上半年投入到基因药物一个领域的研究经费就达6000亿日元(约370亿元人民币),投入到纳米技术领域的经费达512.2亿日元,而德国2002年投入到该领域的经费达1亿马克(1美元合2.2马克)。
再举一个例子。1998年我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聘任赴云南参加当年全国申请生态学领域的面上基金评审,从280多位申请人中挑选30位“中标者”,这30位科学家将分享总额为350万元人民币(约45万美元)的生态学项目。而我原来在美国的一个同事同年申请得到的经费则是400万美元!可见,我国的科技投入特别是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还很低。
记者:您刚才谈了对我国科技整体水平的看法,其中有些现象确实令人震惊。您认为目前我国科研工作中主要还存在哪些问题?
韩兴国:我认为,目前我国科研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人才储备和培养不够、高质量的科技论文较少、科技期刊杂志水平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不够、科技评价体系还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