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滩大陆市场 最近,在国家药监局(SDA)排队苦苦等候审批“通关”的17家生物芯片商队伍中又增加了一个新面孔,并且一口气申报了三个基因芯片。这家在6月12日破土动工的公司,速度之快令同行侧目。 “这是生死时速”,一业内人士说,因为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即将于2003年底出台生物芯片诊断、治疗标准法规,届时将会出现大量的生物芯片问世投放市场,一场残酷的争夺不可避免,显然,谁抢占先机谁就多了条生路。 这一切,具有台湾“中央研究院”技术背景的台湾晶基生化科技股份公司很是清楚,从年初就在大陆开始了精心策动。 2002年年初,它以1000万元人民币斗胆一举买断上海长宁区一家只有200万实际投资的以生产诊断试剂为主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建立了向长江三角洲辐射的长期发展战略据点。 6月12日,台湾晶基又在华砸下第二笔投资,在天津西青区中北镇侯台科技园成立天津晶鼎生物医学技研中心,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台湾晶基以现金入股占有80%的股份,侯台几家民营企业以土地、厂房占余下20%的股份。该中心将集科研、生产、经营为一体,主要在生物芯片、干细胞等尖端生物科技和医药产品上进行研发、生产。 这是第一家台湾生物芯片企业在大陆进行大肆投资,从数目上看,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投资在生物芯片领域比较大的几笔投资之一。 “这仅仅是个开始",7月9日,祖籍河南的台湾晶基总经理赵守宇对记者踌躇满志地表示。目前,其投资控股的香港晶睿科技刚刚拿到香港创业板上市牌照,同时拿到牌照即将上市的还有李嘉诚麾下的长江生命科技。 晶基迂回战略 台湾晶基正式成立于2000年7月,11月正式运营,由台湾新竹医生会、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几大私人企业投资,注册资金1.2亿人民币,主要主营及研发四大BT(基因芯片、蛋白芯片、集合微机电技术的生技仪器及生物信息),包括控制分子元素的手性药物。由于网络了一批台湾科研力量,晶基在专利技术平台MASTERDHIP 开发出脑膜炎检测芯片及十多种基因表达研究用芯片,打破了探针点数愈密愈好的传统,站在经济与实用的角度上,朝低密度低点数、特殊的尼龙薄膜作为探针载体的方向发展,经济与便利性大幅度提高。据称目前该公司获得17项国际注册专利,在两年内一举成为岛内生物芯片头号高科技企业。 由于台湾不适合产业化,台湾晶基在成立之初就考虑到大陆拓展。但是,由于生物科技是台湾当局限制投资大陆的产业,因此“顶风作案”的台湾晶基投资大陆的举措引起业界的关注。并且台湾晶基此举意义在于,可能会成为此后同类企业突破台湾当局限制投资障碍的示范。 赵守宇采取了“迂回战术”来规避政策风险。赵守宇很得意这种“迂回战术”的成功,但他更憧憬的是大陆庞大的市场。在来大陆投资之前,赵就在盘算哪种产品在大陆具有市场前景,又不与大陆同行同类产品短兵相接,后来经过市场考察,决定全面推进目前该公司三大基因芯片法宝。 这三大基因芯片是脑膜炎芯片、白血球抗原芯片及新生婴儿检测芯片,其中脑膜炎芯片已经获得美国专利申请。这是三块看上去的确很具有诱惑力的市场。如新生婴儿检测芯片,也称地中海型贫血型芯片,大陆每年有4000万适龄新婚人士,有2%至3%的人可能患有遗传疾病。如果他们都拥有基因身份证,就如同做了更全面的婚前健康检查,可以避免数十万宗遗传疾病的发生,这样可以带来的商业机会及社会效益巨大。 而脑膜炎芯片是与台湾中央研究院研发的专利产品,选定20种常见细菌作为基因探针,令传统运用细胞培植方法要用三到五天才能完成的检测,提前到仅用10多个小时就能完成检测,为患者赢取宝贵的时间。由于脑膜炎是突发病,医生却需要等待细菌培植检测结果,才能对症下药;而脑膜炎患者根本等不了三、五天,就失去生命;运用脑膜炎生物晶片检测,十多个小时内就可以知道哪种细菌异常作怪,医生只要开出相应的抗生素,就可以把病人治好。“大陆有18万名脑膜炎患者,每年的死亡率在1万名,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检测时间太长",同时,他们的研究还将侧重癌症的早期生物检测。在台湾,与三军医总医院合作,将脑膜炎晶片临床使用,这种法定传染病检测费用约50美元,而首次批量生产1万片。 破资金瓶颈 虽然生物芯片市场需求巨大,但生物芯片需要的资金投入也很巨大的。由于缺乏资金,大部分大陆生物芯片企业面临着等米下锅的困局。资金问题解决得好不好,是决定这类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主要源于生物企业投资期长、高风险、大投资的特点决定的。台湾晶基也不例外。赵称,资金是全球性生技公司普遍性问题,但一个成功的生物高科技企业,必须有四大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这在绝大部分华人企业中是不缺乏的;二是善于运作知识产权商业化,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专利商业化,变成商品,赚钱,而这一点,目前可能是大部分生物芯片企业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但大陆由于绝大部分科研机构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很少有能力消费这类知识产权产品,正是这些决定着这些企业日子不好过;三是要善于财务运作(IPO),也就是上市募集资金,吸引风险投资;四是资源整合。台湾晶基所谋求的其控股公司晶睿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正是解决其短期资金短缺的最好解决方法。 他坦言公司在香港挂牌的市值会远较美国或其他地方为低,“在美国一家基因芯片的市值在10亿至30亿美元,在香港的市值可能就是将这个货币单位由美元改为港币吧"。但他又认为,香港有一个好处是资本市场非常灵活,上市公司很容易将其旗下某些业务分拆到其他资本市场上市,由于大陆有很多好的研究项目,而且允许外资收购合并,这样即使公司在香港上市后还可以将大陆项目带到其他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在赵的模式里,其如意算盘是,年内将先把专营芯片的晶睿,率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下一步则分别安排CHIRAL QUEST BT部分在美国成立公司(计划筹资2亿港币)及芯片(计划筹资1至2亿港币)在美国纳斯达克和台北上市,最后则拆分晶鼎在大陆深圳B股上市(筹资1亿港币),共筹资6至8亿港币。赵称,由于生物芯片已经在台湾、香港有销售,再加上公司人参类保健品销售很旺,估计今年晶基能实现盈利至少150万美元。“尽管较少,但与绝大部分依然亏损的同类企业比,我们是相当不错的”,赵说。 策动大中华联盟 赵预计在台北、大陆等地上市的计划,蕴藏了他更大的野心。他用“大中华策略联盟"概念来诠释其打造全球生物芯片强军的庞大计划。在今年六月先后于香港、台湾和大陆召开的“国际生物科技精英论坛"上,得到来自台湾、美国、德国、英国及香港华人科学家的认可,倡导者包括台湾生物科技研究院、香港生物科技联会及大陆相关人士。 该计划战略构想是,利用两岸三地各自优势互补发展BT(生物技术),联盟两岸三地建立BT连接带,香港作为资源整合及融资中心,台湾则作为科技产业支援;而大陆则提供庞大市场及原料,把BT技术产业化。 时下,台湾和香港对生物技术尤其生物芯片开发掀起一股热潮。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的大力鼓吹下,台湾近年来积极投入生物技术产业的研发,其中生物芯片的发展趋势看好,台湾政府今年年初宣布,将于5年内投资近50亿美元发展生物技术产业,其中,台北南港及台中新竹正计划发展BT科技团。为吸引厂商对生物技术的投资,台北市已提出每个项目十亿新台币以下的融资,市政府会补贴为期两年的利率2.5%,同时放宽土地限制,并将致力改善工业区周边的交通、环保、治安、生活设施等功能,提供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发放的创新科技基金7亿多美元,也将生物技术名列研发支持的第一位,香港股市更已成为两岸三地近20多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募资地,再加上即将上市的长江生命科技,总募集资金额100亿港币。 台湾科研成果不及大陆,但具有20多年高科技产业基础,大陆有市场和科研成果,但缺少商业化的概念和能力,香港没有产业和科技优势,但有融资渠道。显然,如果港、台两地发展生物技术不结合大陆原料、研发及市场优势,仍将无法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 这样,台湾的技术产业运作经验,香港便利的国际性融资渠道,和大陆完整的基础科学研究背景,三者结合,会发挥很强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大中华区策略联盟下,企业是主体,协会出思路,完全松散性合作。也正是在大中华区的联盟策略下,台湾的一些以生物芯片为主的生物技术高科技企业开始选择"北上",如今紧随台湾晶基其后的是去年11月研发出全球第一个肠病毒检验生物芯片的晶宇生物科技公司,与其一道的包括基亚生技、太景生技、微晶等台湾前几大公司,据传这些公司已经派出探子在大陆四处寻找,伺机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