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8日,因“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研究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教授和著名生命伦理学家约翰·哈里斯教授走进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演播室,共话基因科学,同时参与节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教授以及中国人类基因组社会、伦理 和法律问题委员会主任委员邱仁宗教授。
在节目开始播放的一段录像中,现场观众看到北京妇幼保健医院的一对夫妇黯然神伤,由于在检查中发现胎儿脑部积水,医生建议堕胎。一个胎儿患有先天性的疾病之后,能够通过基因改变他的命运吗?甚至能否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可以拿到他的基因组图,针对基因缺陷进行一些修改,来努力打造一个非常健康的孩子呢?
约翰·苏尔斯顿教授解释说就目前来讲,只能在简单的情况下来使用单一的基因,准确的诊断出来某些疾病。但是某些遗传病是由多基因造成的,因此难以准确预测,所以我想对此要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父母有权利去改变子女的基因,另外还有未出生的胎儿,再就是社会整体利益的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多元化的人口。
现场一位女士含泪讲述三岁女儿的不幸,活泼聪明的孩子患有基因性营养不良,医生告诉她孩子难以长到成年,这位母亲希望通过基因技术还孩子一个健康。
邱仁宗教授介绍说基因治疗仍在实验阶段,不是所有的遗传疾病都可以治疗,有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没有解决。现在据报道的有一两例成功的,但是还是有很多都是死亡的,美国1999年就有一个人死亡的,本来不参加基因治疗是不会死的,这里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治疗风险。
面对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在座的观众表现出巨大的热情。想变得更聪明是每个人的愿望,邹承鲁认为智力是多基因和环境的问题,环境的外部作用对智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恐怕单单靠基因可能不太合适。
攻克SARS基因方法有效吗?约翰·苏尔斯顿教授说很多的实验室,包括北京的研究院,他们有一个SARS的实验图。毫无疑问这个基因是可以被用的,困难在于这些传染病病毒经常发生变异。比如流感疫情每次都不一样,所以免疫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确实需要了解基因,并且我们要知道存活的病毒之间的变化。
目前有许多美容院推出了“细胞凋亡”理论的基因换颜术,打出高科技招牌。苏尔斯顿表示出担忧,他说很多公司在世界上都声称可以使用基因使你变得更年轻、更漂亮,其实他们不是在做基因,只是在利用这个词汇。
有位即将做母亲的女士说,难以接受自己和丈夫的结晶有他人的基因,如果基因治疗仅仅是用于个体还能够理解,如果全社会成为一种趋势,岂不世界大乱?
苏尔斯顿则说这完全是科幻,我们不能用第三方的基因换到孩子的基因里去,我们现在不能这么做,也就是我们并不是害怕混乱才这么做的。
对于公众来说,如何客观理解目前基因治疗的可操作性呢?苏尔斯顿说我们现在所谈论的这些研究项目是在早期阶段、起步阶段,我们要进行长时间的实验,还要看这种治疗的有效性。但是我从我们身体功能来讲,以后的科学发展都可以改进自己,并不一定要用基因治疗的方法来进行,我们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者其他方式治疗,或者改变生活方式,来了解生命的机制。
基因研究出现重大突破时也遭遇来自社会和伦理的挑战。如果我们能改变人类的基因,邹承鲁教授说我们应该遵循三个原则来进行操作。第一,我们在做什么事,可能有什么好处?可能有什么副作用。第二,确实提高本人的生活质量。第三,确实对社会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