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猴母亲是如何给小猴断奶的?金丝猴为什么喜欢互相理毛?金丝猴群体是不是也有方言?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苏彦捷对金丝猴进行了长达15年的研究之后,初步揭开了一些有关金丝猴社会行为的谜团,也为了解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供了参照。
公猴子发出的警报声才会让其他群体感觉到危险的存在。
苏教授从2001年开始研究金丝猴的发声通讯。她把在野外搜集的猴子发出警报的声音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回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
猴子发出的警报声音短促而响亮,在回放的时候,如果放小猴子发出的警报声,猴群只是回头看了看,觉得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啊。如果放母猴子发出的警报声,猴群就开始有些反应了,个别猴子还会来回走动。当开始放公猴发出的警报声时,猴群的反应就比较激烈了,猴子都跳了起来,四处逃窜。
小猴子或许是看到什么陌生的东西,就开始发出声音提醒别人;但是对于母猴子来说,它就有选择了,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出声,可能觉得有危险了,才会发出警报;公猴子是家长,更是轻易不叫了,如果他开始叫了,就说明事情比较紧急,有危险了。猴群听到公猴子的警报声害怕得四处逃窜也就不足为奇了。苏教授初步推断认为金丝猴可能也有方言。
苏教授现在还在研究金丝猴是不是也存在有方言。国外科学家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对鸟类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物种,基本词汇是一样的,但是生活环境不同也会有所不同。但灵长类这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
苏教授他们在试验中就发现下面这种现象,他们研究的金丝猴有秦岭的、甘肃的、四川的,还有神农架的。有时候他们把从神农架搜集来的声音,在上海野生动物园或者是北京野生动物园回放的时候,猴群没有半点反应。苏教授就猜想,猴子到底是听不懂,还是因为听到不是自己群体发出的声音,所以才没有反应。经过初步推断,苏教授认为金丝猴可能是有方言的,但是要想揭开最后的谜底,还要耐心研究。
母猴开始给小猴断奶,也许只会摁摁它的头,或者替它理理毛。
早在1989年苏教授就开始对笼养金丝猴进行研究,开始主要是对金丝猴的行为进行观察。苏教授说她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研究母猴如何给小猴断奶。
小猴子刚出生时不能自己采食,要母猴来喂养,特别是在出生后一个月,基本上是在母猴怀里吃了睡,睡了吃。
过了半年多之后,母猴就要开始给小猴断奶。开始小猴子不愿意离开母亲的怀抱,这时候小猴子一来吃奶,母猴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比如说给它理理毛啊,希望转移它们的注意力。慢慢地母猴还会采取一些拒绝的手段,比如小猴过来了,母猴就会转过身去,但是小猴子会使劲往里挤,挤不进去就会像小孩一样大发脾气。金丝猴发脾气也是挺好玩的,哇哇地大叫,这时候母猴也会稍微妥协,让小猴子再吃一点,然后把它的头摁下去,再给它理理毛,转移它的注意力,到一岁多的时候,母猴的拒绝会越来越多。
苏教授在一天中午就看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金丝猴睡午觉的时候,大家会抱在一起,平时小猴子都会躺在母猴怀里,那天中午小猴子还是想往里挤,但怎么挤也没挤进去,那只小猴子就只能在旁边坐了一中午,也叫嚷了一中午,但母猴没有理它。这是一种很明显的拒绝举动,后来就再也没见那只小猴子吃过奶了。
声望越高的金丝猴,越能受到群体的尊敬,被理毛的次数也就越多。
金丝猴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行为,就是互相理毛。你给我理理,我给你理理,原来很多人以为这只是起到一种清洁皮毛的作用,但苏教授发现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
猴子之间谁和谁的关系好,相互之间理毛的次数就多;哪只猴子的社会地位和声望高,就被理得多,这是一种社会性很明显的行为。
理毛也不是猴子天生就会的。小猴子肯定经常是母猴和别的大猴子替它理,毕竟它年龄小,得到大家的宠爱。慢慢地等它长大了,看到别的猴子相互理毛的时候,小猴子就要开始学了。
可小猴子开始可能就是在这儿瞅瞅,那儿拍拍,好像是在学,又好像是在玩。慢慢地等小猴子长大了,理毛的动作就开始像模像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