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乌鲁木齐4月30日电(马扬、陈敏)来自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通过对近期在准噶尔盆地发现的大量古生物化石研究后认为,准噶尔盆地1.6亿年前曾有过水草丰美、气候湿润的时期,这里曾是动物的重要栖息地之一。
30日于乌鲁木齐结束的“中德合作新疆古生物、地质演化及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古生物学家马丁博士等公布了中德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2000年至2002年,中德科学家在中国准噶尔盆地西南发现了大量淡水鲨、龟、鳄、恐龙和柱齿兽等两栖类、爬行类及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通过近三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动物生活在距今约1.6亿年到1.7亿年前的中-晚侏罗世时期。与世界其它地区同期的古脊椎动物不同,这些新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属于新类群。比如龟类的壳体是非常特殊的三角形,鲨鱼是生活在河湖中的淡水鲨,而鳄、肉食恐龙和翼龙等也完全是不同于世界其它地方的新属种。
马丁说:“准噶尔盆地当时曾是个很大的淡水湖。这里气候湿润,有大量的森林和湖泊。水里生活着许多淡水鲨、鱼类和两栖类动物。陆地上则生活着大量的食肉恐龙、食草恐龙以及早期哺乳动物等。”他说:“或许,这里当时曾与世隔绝,与亚洲的联系可能被高大的山脉隔断,与欧洲的联系则可能被海洋隔开。”
在大量脊椎化石中,柱齿兽化石独具特色,它们与当时欧洲的柱齿兽似乎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但又有所区别。专家们推断,当时的准噶尔盆地也许在某个时期通过陆地与欧洲有某种联系或者交流。或许当时欧亚大陆之间有些岛屿相距较近,一些动物则通过这些岛屿与欧美的动物有了往来。
除了动物化石以外,这里还发现了大量伴生的硅化木,这些树木组成了今天壮观的“化石森林”。这些植物为恐龙等脊椎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著名古生物专家、吉林大学孙革教授说:“这些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研究准噶尔盆地的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同时也为寻找石油、煤等沉积矿产以及地层对比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据了解,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古生物科研队成立于1998年,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科学中心、德国科学基金会以及德国马普学会的大力支持。科研队的成员包括来自吉林大学、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德国图宾根大学和柏林自由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通过两国科学家近7年的努力,目前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此次中德学术研讨会于4月25日在乌鲁木齐召开,30日结束。会议结束后,代表们还将赴陕北进行为期4天的野外地质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