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总是怀疑童年生活对自己的大脑发育造成了影响,那么你现在可以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母鼠的养育方式影响了幼鼠的大脑,造成其后代完全不同的性格。
对于幼鼠来说,被从母亲身边带走几分钟是一种压力颇大的考验。但是幼鼠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恐惧,完全要看回到母鼠身边后母鼠的反应如何。那些回到母亲身边后得到关爱的幼鼠,成年后可以很好地自我调节。与遭遇冷漠对待的幼鼠相比,它们更加勇敢、放松。研究表明,这些行为差异来源于大脑海马区产生的贯穿一生的变化,而海马区正是帮助身体应对压力的区域。
为了了解这些变化,加拿大蒙特利尔市McGill大学的Michael Meaney领导的研究小组研究了曾经离开母鼠然后又回到母鼠身边的老鼠的DNA。结果发现,幼鼠刚刚出生时,细胞会将一种化学标记加在编码大脑肾上腺皮质激素感受器的那段DNA上,该激素调节身体对压力的反应。这种标记通常会关闭感受器基因,但是对于得到大量母爱的幼鼠来说,这种标记被移走,使得更多的感受器得以产生。研究者在8月份的《自然—神经科学》上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研究者强调,增加的感受器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了大脑对压力激素的敏感程度,从而减轻了焦虑。科学家还发现,更多的母爱还改变了细胞组装这种DNA的方式,使得细胞更容易打开感受器基因。
美国纽约市洛克菲勒大学的Bruce McEwen说,通过对母亲行为改变幼鼠大脑的过程的描述,该研究小组完成了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论文,“这一工作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同一期杂志上,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Elizabeth Gould和同事还报告了关于父母养育作用的更进一步的证据。他们也将幼鼠从母鼠身边带走,当幼鼠长大后,对其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发育进行观察。那些幼年时离开母鼠的老鼠大脑海马区生长的新细胞数量较少。科学家让它们接触狐狸的气味——这对于老鼠来说通常是一种压力事件,这些老鼠大脑的反应就不像正常的老鼠那样。Gould的研究小组推测,幼年时的压力使得大脑可塑性较差,成年后应对压力的能力也被削弱。
McGill大学的研究小组的Moshe Szyf认为,这两项研究同时表明,性格与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将很快被广泛讨论,他说:“我们已经在这两者之间搭建起了桥梁,父母的养育决定孩子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