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最偏远的地区还是最隐蔽的角落里,到处可找见基因的身影。为了探明无法在实验室里培养的物种的基因关系,今年有一支生物学家组成的考察队乘船穿越西印度群岛东 北的马尾藻海,对1500升水中生命采样的基因组进行了破译,找到了100多万种新基因。也许是弥补马尾藻少磷缺憾的需要,这些“海洋居民”已衍化出很多适宜吸收矿物质的基因。不少物种还是用视紫红色素代替叶绿素来进行碳处理的。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步达尔文的后尘作环球之旅,以探索遍布世界各地的基因多样性。
与此同时,由环境基因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废弃的矿井内寻找到一个狭小而不可思议的微生物世界。那里的有机体终年不见阳光,却照样一片兴旺,研究发现,这些有机体是通过对铁质化合物的处理来获取能量。研究人员采用分子技术通过测序发现:矿床水中的DNA形成的基因组正好是5个。
物理学研究冷中有热
物理学研究因为离人们生活较远而且比较深奥而受到冷落,不过,今年的十大突破中有两项属于物理学。
凝聚态家族喜添“新丁”
今年又是凝聚态,亦即表露出量子力学鲜明特征的超冷气体研究取得长足进展的一年。继早先获得液体凝聚态后,研究人员如今已成功地将物质的三种形态——气体、液体和固体全部转化为凝聚态。
凝聚体最初出现在1995年。当时,美国研究人员将名叫玻色子的原子冷凝至单一量子态,使它显现出超原子的特性。这项成就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重大突破之一。在过去的一年里,凝聚态家族又喜添“新丁”。美国和奥地利物理学家促使名叫费米子的原子进入了超原子王国。玻色子携带有一种用整数表示的内角动量或自旋,正是这个条件使它得以分享单一量子态。相比之下,费米子的自旋却表现为一个半整数,加上受“不相容原理”的制约而凝聚受阻,就像带负电荷的电子挨得太近会相互排斥一样。但研究人员设法让费米子成对地融入带整数自旋的分子,使费米子也能像玻色子那样转化为凝聚态。这项发现也许阐明了物理学中有关电子在复合物中特性的微妙问题,也为日后详细描述高温超导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世纪之谜:水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经过一个世纪的科学探索,水依然含有许多让研究人员无从猜度的难解之谜。在这一年里,阐述这种常见物质的结构和化学性质的论文连篇累牍,那些结论如能成立,势必重塑化学和大气科学等众多领域的面貌。
最早引起争议的是一个由美国、德国、瑞典和荷兰研究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他们在报告中声称:100年来对液态水结构的描述也许是错误的。众所周知,每个水分子是呈四面体的图案与另外四个分子相结合的,氧和氢原子间的细微差异使液态水找到了广阔的用武之地。但这个工作小组用同步加速器X射线测得的结果却显示:许多水分子实际上只与两个“邻居”厮守在一起。
另一场争论的焦点是离子在大量水中的去向:聚集在表面还是被吸收到内部?研究人员通过对洛杉矶空气中海盐颗粒的跟踪发现,那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卤化物(氟的化学近亲),由此认定那些离子就悬浮在水面上。今年,计算机模拟试验证实了这一猜想,这可能使科学家不得不思索浮质颗粒表面以新的形式发生的化学反应。
“费米凝聚”简评
所谓“费米凝聚”,确是一项重大成果,此乃1995年已实现的原子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这项被评为2001年诺贝尔奖项的研究成就的创造性延续。
BEC是玻色-爱因斯坦量子统计理论的一个推论:大量玻色子在一定温度之下可能凝聚到最低能量的同一量子态。而解释超导现象的BCS理论(被评为1972年诺贝尔奖项)假设,在一定温度之下导体内的电子会两两结对——库珀对,并亦发生(动量)凝聚。“费米凝聚”可看作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库珀对这两个新颖物理概念相结合的产物。按照泡利不相容原理,两费米子不能处于同一量子态;但若使其两两结对,便会表现出玻色子一样的行为,那么也就可能实现凝聚。所以,“费米凝聚”研究,丰富了量子力学里量子凝聚以及宏观量子态的物理涵义;藉以了解实现了BEC的“费米型凝聚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超导、超流等现象的产生机理。研究者们期望,这项研究对下一代超导体的诞生有促成作用;若果真如此,则其技术应用价值必然无可估量。BEC态——人称“物质第五态”,在新世纪将有神奇的应用;而“费米凝聚”扩充了可实现BEC的原子气体的种类。此外还须说明一点:驱使并判定原子成对是这项研究的难能可贵之处。
——沈葹(同济大学物理系教授)
热热闹闹的太空探测
2004年最受媒体关注的该数太空探测领域了,火星探测不断有新鲜消息传来、探测水星的信使号发射升空、开发月球不断有新消息、各种新的天体不断发现、对宇宙起源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在太空探测领域,火星探测和中子星研究这两项成果入选十大科学突破。
在火星上找到生命迹象
今年早些时候,“机遇号”和“勇气号”分别登上并探测了地球的近邻——火星。别看这两个匣状形机器人装着轮子,其貌不扬,靠一条手臂工作,却在另一颗行星上完成了人类迄今可望而不可及的使命,在宇宙万物中发现了另一个可能曾有过生命存在的地方。“机遇号”火星车找到了一个水面不深、涵盖广袤的大海含盐分的、如波浪般起伏的沉积物;“勇气号”探明了一度浑身湿透,被浸得腐烂的岩石。这些发现标志着人类在搜寻宇宙生命迹象的旅途中建树的一个里程碑。
近30年来,科学家们始终无法肯定:他们通过轨道摄像机观察到的由水冲积而成的峡谷、河床和沟壑,是否意味着火星表面长期有水存在。如今,这两辆火星车提供了解答。数十亿年以前,火星曾经是如此温暖而潮湿,足以孕育出一片浮浅的盐海。也许,这个海是飘忽不定的,不时被大风吹散而衍变为盐滩。但是,积水覆盖的地域之广,相当于美国俄克拉何马州那么大。充足的水源从那里流淌而过,一路留下绵延约300米的盐迹。而掩埋在地表下的污秽盐分长期处于潮湿状态,最终形成了大理石般大小的铁矿物。
在这颗行星的另一端,地下水同样盘桓良久,直至将数百米貌似火山灰的物质转化为松软的、富含铁的岩石。这些岩石经过水的冲洗,使滞留在洼地里的盐不时形成层次分明的沉积物,将随处可见的火山口填满。从这些迹象来看,早期的火星似乎是一个水源充沛、适于居住的星球。
首次发现脉冲双星
天体物理学家今年格外欣喜地发现了一对初次结识的脉冲星:向太空发出密集的辐射光束的自转中子星。这个双星系统的行踪令观察者和理论家惊诧不已,有人将此发现誉为36年中子星研究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这个天文奇观是澳大利亚人用口径为64米的派克斯射电望远镜在观测一颗带能量的脉冲星时出现的,它绕着一个隐秘的物体——据信是不发射脉冲的中子星——的轨道运行,每秒钟旋转44次。更深入的细致观察表明:它的伴星还以每2.8秒一次的悠闲速度发射脉冲。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它们一前一后沿轨道运行时,转速较慢的脉冲星会迎面朝转速较快的伴星猛扑过来,致使后者每飞经一次轨道就黯然失色近30秒钟。
研究人员之所以振奋不已,是因为有机会第一次直接探测脉冲星这一神秘的宇宙灯塔在爆发时的等离子,从而揭示中子星的内部密度和物质分布。他们还期待着这一对双星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提供迄今最严格的检验。
“勇气”可嘉,“机遇”可贺
“勇气”号火星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虽然仅为每秒5厘米,它义无反顾地稳健步履却象征着人类向未知世界挺进的决心和坚毅。“勇气”号的预定工作时间只有3个月,然而在超期服役半年多以后,它却令人惊异地发现了火星上存在着与水息息相关的针铁矿。这仿佛再一次印证了中国的古老格言:“有志者,事竟成。”虽说有水并不一定就有生命,但是如果没有水,那就不会出现人类迄今所知的任何生命。火星上存在赤铁矿,以及“勇气”号和“机遇”号的其他诸多发现,大大强化了火星上存在或曾经存在水的证据,并进而使“火星上存在生命”这一猜测显得更加言之成理了。
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其实都属于同一种类型,我们可称之为“地球型生命”。倘若以水为线索,最终在火星上找到了生命,那我们就破天荒有了一种可与地球型生命相对比的样品,这势必将对生命科学和整个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诚然,太空探测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人类却由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知识。再过几天,就是“勇气”号踏上火星大地整整一周年,我相信它还一定会向地球送来更多的好消息。
——卞毓麟(上海天文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审)
两栖类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机遇”号火星车
天文望远镜中的双脉冲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