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呼和浩特第20届药交会”在雄壮威风的锣鼓声和参展人群的拥挤吵闹声中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药品生产者和经销商会聚内蒙古展览馆。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代表内蒙古特色的蒙药展位并不是很多,蒙药厂家参加交易的只有4家,另外还有数十家蒙药代理销售商。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却不止一次地听到了“蒙药产业图谋东山再起”的呼声。
失去的十年
蒙医药之所以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它的丰富临床实践经验和疗效神奇的蒙药制剂是密不可分的。公元3世纪末?匈奴人已有了剂型制剂知识和技术?能制造一种“匈奴露宿丸”医治寒病。
与以化学合成物为主要成分的西药相比,蒙药属天然药物,使用安全、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符合未来药物的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已逐步为广大患者接受,国内外接受蒙医药治疗的人群呈上升趋势。
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副院(所)长,内蒙古蒙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乌力吉·特古斯认为,蒙药药剂是蒙药产业化崛起的秘密“武器”和“资源库”。
应该说,蒙药发展的基础还是很好的,当初国家在汇编民族药典时是特别重视蒙药发展的,144种蒙药占据民族药的次席,此外在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建立国家蒙药制剂中心。
但是特殊的待遇并没有给蒙药产业带来大的发展,民族药产业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藏药、蒙药和苗药是发展较为迅速的民族医药,尤其是藏药逐步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仅次于中药的第二大药系,现在全国各地分布着100多家藏药企业,苗药也是近几年势头迅猛,而蒙药却只有4家生产企业。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的中药产业实现产值近400亿元,藏药产业实现产值12亿元,而蒙药产业产值不足0.5亿元。即使在2004年,内蒙古蒙药行业产值也不过2亿。
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所长、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格日勒图教授每次谈到蒙药与藏药的悬殊差距时都感慨不已:“蒙药现在发展成效并不能让人觉得十分满意,蒙药错失了民族药业的黄金时期,整整失去了宝贵的十年。”
研发的尴尬
蒙医药是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体系之一,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学,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作为民族特色医药,它还没有进行过现代医学的系统研究,所以其质量标准实际上还较为粗浅,药材的基础研究资料很少,有关每味药材成分的研究更是稀少,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大量的蒙医药科研人员就成为蒙药研发不可或缺的因素。
相对于其他民族医药而言,蒙药的研发队伍还是很强的,内蒙古自治区医药行业有蒙医药人员4777人,其中蒙医人员4019人,蒙药人员758余人。有高级职称者近200人,中级职称者近900人,各盟市基本都建有蒙医药专科和研究机构。
但是,这些强大的研究队伍在原有体制背景下没有足够的活力。博·格日勒图教授认为,蒙医药发展不协调是制约蒙药发展的重要原因,自治区的各盟市都拥有自己设备较好的中蒙医院或者蒙医专科室,蒙医学的知名度要大大超过蒙药。据自治区卫生厅统计数据分析,蒙医药治疗冠心病、高血压、老年缺血性中风和心血管神经官能症等心脑血管疾病,总有效率均超过90%。蒙医专科是国内专门治疗疑难杂症的代名词。蒙药学无论是实验室、经费,还是研究人员都远远落后蒙医学。由于蒙药提取、分离技术落后,严重影响了蒙药制剂的现代化,蒙药学更多的还停留在基层药剂室阶段。目前,自治区的蒙药绝大多数是传统的丸、散、膏、冲剂、口服液等,缺少注射液、速效、长效制剂及缓释制剂。自治区一直把蒙医药作为民族特色和社会医疗保障给予扶持,而忽视了蒙药产业所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未能抓住和利用本地区真正的优势产业,致使蒙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工作十分落后。
此外,对于蒙药研发问题,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洪林对于当时蒙药企业在开发新药品种和药物新制剂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困境仍记忆犹新地说:“蒙药研发机制更多是在蒙医药合一传统模式,蒙药的研发技术性要强于科学性。这种医药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蒙药研发进程,制剂中心长期的附属于医院就很难摆脱作坊式生产和体制弊端。相比之下,藏药的医药分离使得药剂中心独立出去逐步转向标准化和工厂化的积极效应就更多些,蒙药制剂中心却很难为新药的研发提供足够的平台和推动力。”
在过去的十多年间,蒙药新药的研发还是处于作坊式的、小规模的探索和积累阶段。据记者了解,现有蒙药制剂约5000余种,但列入国家药典的只有11个,占成方制剂275种的4%,列入部颁标准仅145个。我国中药从1985年起至今有一、二、三、四、五类新药达1000余个,而蒙药只有少数的四类新药,在附加值高的新成药及制剂专利申请方面蒙药也是很稀少的,迄今只有3个蒙药三类新药进入临床实验。
2002年之前,整个蒙药行业装备水平不高,即使是资金较为宽裕的企业大部分仍沿用传统的研发和生产方式,蒙药企业没有一家通过GMP认证,一些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不够,使蒙药行业在新药研发、企业生存等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亟待拯救的“研发基地”
“我们每年都会流失一些医药临床的技术人员,好几年才培养出的骨干很容易的就被东部的医院和企业挖过去,现在我们蒙药自己的研发队伍还没有前几年实力强?尤其缺乏科研和新药开发能力较强的攻关型人才。”内蒙古中蒙医医院、内蒙古中蒙医研究所副院(所)长,内蒙古蒙医药学会副理事长乌力吉·特古斯在谈及蒙药产业存在的“危机”时无奈地说。
他说,人才的流动是合理的,但是对于原本就处于基础研究薄弱、缺乏资金、严重缺乏高级人才的民族医药行业而言,人员大量外流的现象将长期影响和制约蒙医药行业的发展。
比如,200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与北京市政府合作的京蒙高科企业孵化器论坛会议上,到会的内蒙古籍医药专业人员有200多人在北京生活工作。
民族医药发展的关键就是人才的培养,内蒙古在蒙药高级人才培养的投入和支持方面还处于很低水平。内蒙古现在还没有设立蒙医药学方面的博士授予点,即便是硕士教育也仅有十几年的历史。具有蒙医药硕士培养资格的院校也主要是内蒙古医学院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两所院校。没有类似中国科学院藏药研究中心,也没有国家级的蒙药实验室。
博·格日勒图教授认为,自治区可以利用国家给予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在蒙医药学科和高级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更多的人员、资金和政策扶持。
相对蒙药研发基地而言,2001年国家投资筹建了西藏高原病研究所;2002年,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专项投资成立了青海医学院高原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也对高原医学研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在此以后,中国高原藏医药学研究成果显著,为该领域的研究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据乌力吉院长介绍,自治区一直很重视蒙医药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1997年之前的几年间用于中蒙医事业经费政划拨30万元全部用于蒙药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老化和各种蒙药研究资源缺乏合理组织和协调一直制约着蒙药新药开发进程。
在内蒙古蒙药研发方面,高校有着其他机构不可比拟的优势,诸如人才聚集、项目申请和研究实验条件等方面。在过去的十几年间,自治区高校蒙药研究机构在推进新药研发方面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大成果,自治区政府对于蒙药研发在2001年后才逐步得到重视。
内蒙古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内蒙政协办公厅主任郝诚之认为,蒙药实验室对于蒙药产业的崛起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尤其在蒙药产业现代化方面。譬如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博·格日勒图教授利用蒙药多糖首次合成达到国际水平的3类7个具有高抗艾滋病毒活性的新的多糖药用化合物(GB3)并于2005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个蒙药降血脂新药研发成功,此外实验室承接8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指导和培养35名博士(非蒙药)和硕士研究生。内蒙古民族大学蒙医药研发工程重点实验室奥·乌力吉教授研发国家三类新蒙药冠心疏通胶囊。这些科研成果都是在自治区投巨资建立实验室才出现的。
蒙药标准制约产业发展
当记者问及什么是蒙药企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时,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洪林认为是蒙药标准问题。他说:“我们现在生产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蒙成药新标准缺失,由于蒙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和自治区政府重视不足,企业仍主要依据自治区1988年制定的《内蒙古蒙成药标准》进行蒙药生产,1988版标准大部分是蒙科医生依据临床经验编制而成。现在国家药品管理生产要求药品质量的可控性、有效性数据证明、药物的作用本质、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等西方医药现代化标准,这些都是蒙药现代化必须具备的,但是现行成药标准是不可能满足国家药品(GMP)强制性要求的。”
他还指出,不仅是成药标准不科学,还有《蒙药制剂规范》、《蒙药材炮制规范和蒙药标准化》和涉及“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体系等方面标准化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民族医药标准方面,贵州苗药的地方标准制定是值得蒙药学习的,苗药标准制定相当严谨,而且政府和生产企业基本上都是按照规定操作的。苗药的迅速崛起与其标准的高效、合理和科学制定实施是密不可分的。
据记者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关于蒙医药标准化建设直到2005年才得到政府的重视。
内蒙古大学高分子化学及蒙药研究所、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蒙医药学教授那生桑在分析蒙药标准问题时认为,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健全,蒙药中确有很多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产品和见效快的药剂,但是其理论研究、制剂标准和现代化程度的滞后,国家在选择医保品种(OTC)时蒙药入选的数目是很少的。
截至2002年12月蒙成药有193种列入国家标准,但是最后进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蒙药只有15种,这是因为申报OTC品种医保品种必须提供药效、毒理和临床广泛应用的有关材料等蒙药生产标准权威数据。
原先蒙成药的标准是建立在蒙医大夫长期临床经验和很少的蒙药药理学研究基础上制定的,现在国家在药品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制定蒙药生产的各项标准是蒙药现代化和符合国家要求的当务之急。
产业期待资源整合
内蒙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是自治区投入500万元专项资金建立的,该实验室拥有较现代化的高分子及蒙药化学实验室、蒙药药理实验室、药物分子实验室、制剂实验室。蒙药药物药理分析是多学科协作,通过具体的课题研究项目整合各种蒙药研究资源。由于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表现为东部是蒙药生产企业,中部首府呼和浩特市是蒙药研究中心。这种蒙药产业最重要资源分离状态是造成蒙药过去十年间很少有互相协作、科研攻关、企业资助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
“我们很少与呼和浩特市的研究机构进行过新药研发的合作,自治区也没有什么相关的涉及东西部蒙药产业资源、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的平台,而且我们认为这些研究机构对于新药研究方向、压力和积极性都不可能与企业相比较。迄今为止,我们主要的传统蒙药剂型继承和二次开发大部分是在自己的实验室完成的。”内蒙古蒙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尹洪林说。
自治区蒙医药研究机构拥有各种蒙医药实验室多达几十个,尤其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研究资源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平台而实现开放和共享的。但是如何创新一种科技中介来保障实验室更加高效和合理运转,建立中间转化渠道,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是改变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缓慢状态的关键。
这个问题贵州省在苗药开发过程中也曾遇到,贵州省从事民族药物研究的机构有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中药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由于部门不同和机构重复,造成科研经费不足,不能集中优势力量上几个重点课题。有鉴于此,2001年,原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贵州省中药所与贵阳中医学院合并重组,成立了贵州省中医药研究院,集中研究骨干力量协调合作,以项目拉动科研,集中资源重点突破,省里每年拿出1000万元新药研发专款。
近来,蒙医药的发展已引起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内蒙古已把蒙药作为重点产业给予扶持。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了生物技术与中蒙药科技开发领导小组,对内蒙古生物技术、中蒙药开发和产业化进行统一协调和领导。此外,内蒙古还准备先期投入100万元成立“内蒙古中蒙药和生物药研究工程中心”和“内蒙古中蒙药研究开发发展基金”,并争取在今后的5年内研制开发出4至5种具备进入国际市场条件的新蒙药。
郝诚之认为,蒙医药学具有的特色和优势,正符合当今世界的“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时尚和医学模式的发展趋势,为蒙医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现在蒙药已走向国内其他省市,并且在蒙古、俄罗斯、东欧等有服用蒙药传统的国家拥有一定市场。为此国家在“十五”期间计划投资50亿元用于蒙医蒙药产业的开发利用。目前蒙药的产业化开发程度比较落后,内蒙古自治区只有4家蒙药生产企业,产值也就2亿元不到,发展空间巨大。此外,内蒙古自治区的亿利、伊利、仕奇和盘古集团等实力雄厚的企业,均已着手筹划投资蒙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