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温床。如目前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其实就占了33个门,而且其中有15个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只有13个门可以栖居陆地。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海水养殖单一化等原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正在迅速衰退,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最近的统计,全球渔业资源中47%被充分捕捞,18%被过度捕捞,还有9%被捕捞殆尽。最近,在上海市政府、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联合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上,中科院戚正武院士、中科院张友尚院士、国家863计划海洋生物技术主题组副组长张元兴教授等全国40多位专家指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已落后于陆地生物达20年之久,亟需迎头赶上。
所谓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的变异性,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物种种质资源适应多变的生存环境而得以维系生存、发展、进化的基础,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3个层次。保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其目的是为了开发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首先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每年为全球人类提供了22%的动物蛋白。其次海洋也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物质循环及整个生态系统正常的运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坏,陆地上的生命也就会随之灭亡。海洋还是天然的医药宝库,在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的365种药物中,有20种为海洋药物。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从海绵、海藻、海鞘、珊瑚、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苔藓虫以及海洋微生物等海洋生物的体内分离鉴定了近2万种化合物,其中50%左右具有各种生理活性,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先导化合物来源。目前,我国某些高校及科研单位相继克隆了海蛇毒素、海葵毒素,水蛭素等一批功能基因;开展了基因重组芋螺毒素,基因重组藻蓝蛋白及基因重组鲨肝生长刺激因子和基因重组鲨鱼软骨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有望开发成颇有潜力的基因工程创新药物。
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21世纪世界各海洋大国竞争的焦点,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尤其显得重要。
专家认为,上海市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龙头,面临东海,北面跨越黄海与渤海,南面连接南海,蕴藏着多种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无论当前还是长远,都意义重大。因此,上海应发挥科研高校拥有的现代化学研究的力量与生物技术雄厚的实力,建立大规模筛选的技术平台、海洋共生微生物与极端微生物及厌氧微生物的高效培养技术平台、海洋生物药用功能基因表达体系及调控组学生物技术平台、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大规模、高效的分离制备技术平台,加强海洋药用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的研究;开展海洋天然产物代谢途径的研究;利用南海生物的多样性,大力研究与优化南海药用活性的先导化合物以及加强其化学合成研究。发掘海洋药用微生物的新菌株及其功能基因资源;开展海洋极端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菌种鉴定研究和海洋微藻毒素及其药用功能的研究。
专家还建议,应科学合理地进行海洋药物的培植、养育和生产,以减轻对野生海洋药用资源的压力,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全国性的海洋药物调查或渗透海洋药物调查,广泛收集并认真鉴别民间验方、偏方和秘方;科学评估已知海洋药物的功效,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分析、测定海洋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特性等,为我国海洋药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