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留美女教授发表《自然》文章
来自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霍德华休斯医学院,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单分子方法剖析了端粒酶(Telomerase)单个组装步骤,发现了其中三种不同的蛋白和RNA成分是如何相互配合作用的,这对于端粒酶研究以及以及其参予相关的细胞活动和疾病治疗意义重大。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25日《Nature》杂志在线版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哈佛大学的庄晓薇博士,早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在2005年与另一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学者(骆利群)被选为HHMI研究员。
端粒酶是一种基本的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可将端粒DNA加至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端粒在不同物种细胞中对于保持染色体稳定性和细胞活性有重要作用,端粒酶能延长缩短的端粒(缩短的端粒其细胞复制能力受限),从而增强体外细胞的增殖能力。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被抑制,在肿瘤中被重新激活,端粒酶可能参与恶性转化。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检测系统(FRET)实时精确的观察到端粒酶一步步进行组装的全过程,从而加速了对端粒酶的了解。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一种荧光能量转移的现象。由于FRET对于距离和荧光基团的空间取向高度敏感,可以通过FRET效率的测量,观察生物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改变情况。在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免疫分析、核酸杂交分析、蛋白酶活性的研究等方面,特别结合绿色荧光蛋白GFP、FRET技术的应用有很重要的应用。
利用这种方法,以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这种单细胞水生生物的端粒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发现了其分等级的组装步骤:首先与端粒酶全酶蛋白p65相互作用,引起端粒酶RNA的结构重组,然后指导端粒酶逆转录酶的结合,形成功能性三聚体。这种分等级的组装步骤由于RNA中一种进化上保守的区域因而并不复杂,相对比较容易进行。
目前研究人员计划在更高级的生物有机体中研究端粒酶,希望能最终了解人类的端粒酶组装机制。
原文检索:
Natur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5 February 2007
doi:10.1038/nature05600; Received 18 September 2006;
Stepwise protein-mediated RNA folding directs assembly of telomerase ribonucleopro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