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科学家发现超过13种与肥胖有关的新基因变异,可说明为何有些人是下围较大的梨型身材,有些则属腹部较大的苹果型身材。
由剑桥、牛津等280个研究机构的400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的成果能进一步了解肥胖的生物作用,未来可协助发展治疗或防治肥胖的新方法。
刊登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期刊的研究指出,科学家发现13种基因变异与人类为何是苹果型或梨型身材有关,而这些变异发生在女性身上的效果又比男性强烈。基因变异指的是DNA序列的变异。
这项发现相当重要,因为先前研究指出身体脂肪的分布与健康有关,苹果型身材的人罹患糖尿病与心脏病的机率,比梨型身材者还高。
牛津大学教授席西莉亚.林格伦(Cecilia Lindgren)说:“藉由发现影响我们的是苹果型或梨型身材基因,以及男女之间不同的影响程度,我们希望聚焦在关键的潜在生物作用上。透过基因了解生理只是迈向治疗的第一步,但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生物谷Bioon.com)
延伸阅读:
Science:气候变化与羊只体型缩小之谜
据7月3日的《科学》杂志报道说,在一个气候变化是如何凌驾于自然选择之上的实例中,研究人员发现,冬季气候的变化造成了苏格兰的一种野生的Soay羊的体型的变小,尽管该种羊在具有较大体型的时候会有进化上的益处。这些结果凸显了全球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会多么广泛,这进一步增加了未来我们可预见的在自然种群中可能发生的变化的复杂性。
Arpat Ozgul及其同僚对Soay羊种群中的雌性羊的体重和生活史数据(即整个羊只在其个体生命中重要的发育里程碑出现时间的纪录)进行了分析。 这种羊生活在St. Kilda群岛中的Hirta岛上。自1985年以来,人们就对它们进行了密切的观察研究。 研究人员将他们的数据加入到一个数字模型之中。该模型可预测一种诸如体型大小等特征将会因为自然选择和其它的影响在野外的生存和繁殖等因素而发生怎样的变化。 研究人员选择了体型大小这一特征,因为这种特征是一种可遗传的特征。他们发现,尽管较大的羊只通常应该有着较好的生存机会,但这些羊平均来说却在过去的25年中体型在不断地变小。
这些结果提示,羊只的体型下降主要是它们在过去的25年中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生态学反应;而进化学上的变化对其的影响相对要小。 更明确地说,这些羊的小羊的生长速度没有像它们从前生长的速度那样快。 随着冬季时间变得越来越短而且越来越温和,小羊现在无需在它们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像过去那样增加体重以保证它们能够活到一周岁。 即使是那些生长较缓慢的羊只现在也有存活下来的机会。(EurekAlert! 中文)
原文摘要:
Nature Genetics doi:10.1038/ng.685
Meta-analysis identifies 13 new loci associated with waist-hip ratio and reveals sexual dimorphism in the genetic basis of fat distribution
Iris M Heid, Anne U Jackson, Joshua C Randall, Thomas W Winkler, Lu Qi, Valgerdur Steinthorsdottir, Gudmar Thorleifsson, M Carola Zillikens, Elizabeth K Speliotes, Reedik M.gi, et al.
Waist-hip ratio (WHR) is a measure of 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a predictor of metabolic consequences independent of overall adiposity. WHR is heritable, but few genetic variants influencing this trait have been identified. We conducted a meta-analysis of 32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for WHR adjusted for body mass index (comprising up to 77,167 participants), following up 16 loci in an additional 29 studies (comprising up to 113,636 subjects). We identified 13 new loci in or near RSPO3, VEGFA, TBX15-WARS2, NFE2L3, GRB14, DNM3-PIGC, ITPR2-SSPN, LY86, HOXC13, ADAMTS9, ZNRF3-KREMEN1, NISCH-STAB1 and CPEB4 (P = 1.9 × 10?9 to P = 1.8 × 10?40) and the known signal at LYPLAL1. Seven of these loci exhibited marked sexual dimorphism, all with a stronger effect on WHR in women than men (P for sex difference = 1.9 × 10?3 to P = 1.2 × 10?13). These findings provide evidence for multiple loci that modulate body fat distribution independent of overall adiposity and reveal strong gene-by-sex inter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