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迹证(trace evidence)除了大家一般所熟知的毛发、纤维、土壤、油漆、玻璃、体液、火药痕迹及各种残留于犯罪现场的微量迹证外,也包括可造成植物病虫害的致病性微生物。
谈到鉴识科学(Forensic Science or Criminalistics),一般人往往想到的是在影片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 CSI)里努力寻找犯罪现场任何蛛丝马迹,以及埋首实验室中追求事实真相的鉴识人员。而在刑案中微量但关键的「微量迹证」分析能力,有时更是破案与否的关键。除了打击犯罪之外,鉴识科学也能协助预防可能遭受的植物生物恐怖攻击。
据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植物病理学教授Jacqueline Fletcher表示,由于恐怖份子以微生物(microbe)伤害农作物,对大众及生态环境发动恐怖攻击的可能性升高,因此对于这种特殊的「微量迹证」需通过鉴识科学来精确的辨认(identification)微生物的种类及来源,在事件发生后在最短期间内进行诊断以及后续治疗,并预防农作物的恐怖攻击的再发生。
一般而言,植物病理学家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fungi))、细菌(bacterium)、线虫(nematode)、病毒(virus)及类菌质体(mycoplasma)等之传染性病虫害的严重性,确认疾病因子,并诊断植物病虫害与病虫害防治方法,并探讨植物与病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越能精准确认,越能早一步防治植物病虫害。而鉴识科学,除了对样品要求确认外,尚要求更高一层分析出样品个别特征,寻求其独特来源的个别化(individualization),并在经过评估(evaluation)后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作出全面性的结论,可让植物病理学家找到所想找寻的答案。
目前更深入的相关研究在基因学(genetics)、演化学(evolution)、生物学( biology)及关键微生物的宿主反应(host reaction)方面进行。此外对于这种具有高危险、及变异性的另类「微物迹证」的采样、保存以及分析,更需要多方面研究,以确保分析人员的安全及证物的完整性。
有关鉴识科学在植物病理学上的应用,在今年(2004年)7月31日至8月4日于美国加州安纳罕(Anaheim)美国植物病理学会(American Phytopathological Society )年度会议中「微生物鉴识-植物病原体模式」专题讨论会(Microbial Forensics: Plant Pathogen Models symposium)召开时有更多的发表与讨论。详情请参考其它相关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