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5日,中国临床蛋白质组学的专家学者汇集北京饭店,举办《第三届临床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研讨会》,交流、探讨、推动蛋白质组学技术的临床研究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医学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抗癌协会和北京市的领导、专家与会,全国各大医院、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共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
蛋白指纹技术是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新技术,是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主要应用技术,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异性蛋白质文图谱的识别与判断。它具有快速、简便、准确及超敏感等特点。特别是它可直接检测不经处理的尿液、血液或细胞裂解液等,因此在临床诊断应用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例如,传统的卵巢癌肿瘤标志物CA-125对于卵巢癌的准确率仅约25%,而蛋白指纹技术的准确率已达到99%。该项技术比CT、核磁更早发现肿瘤,从而使得肿瘤的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可能,标志着一种划时代的、崭新的诊断模式的开始。美国NCI(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主席Dr. Andrew von Eschenbach在2005年4月16日(美国第96届肿瘤年会上)宣布美国将用蛋白指纹图谱技术对肿瘤早期定型和PET-CT对肿瘤早期定位相结合等手段对肿瘤作出极早期诊断,使肿瘤在2015年成为非致死性疾病。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一直致力于支持中国医学的临床科研项目,为了推动中国蛋白指纹图谱技术的研究,设立了蛋白指纹技术项目专项基金。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对接,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型科研院所和临床医院合作,在近两年成功解码了不同类型的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蛋白指纹图谱,拥有了我国的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为该技术走向自出、创新的临床检测和生物制药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次会议汇报的肺癌、肝癌、胃癌、肿瘤死亡蛋白指纹,心脑血管疾病等及纳米磁性微球芯片的研究成果都拥有我国的发明专利和自主知识产权。